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碑即已出现。在广表的华夏大地上,绚丽精美的石碑数以万计,犹如莽莽的碑林,浩瀚的碑海。绵延数千年而今益见其盛的神文化,经史子共存,佛儒道齐全,融文章、诗词、史实、书法、绘画、雕刻、造型、工艺、礼仪、风俗等于一炉,内涵博大精深,影响贯及古今,是了解几千年华夏文明史必不可少的实物依据,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碑林随着各种类型的碑的日益兴旺,自宋代以来,对碑的收集、保护、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驰名于世的碑林应…  相似文献   

2.
正碑,是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载体,中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碑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先秦文献中已经有"碑"的记载。碑石文化从汉代开始形成和发展,绵延数千年,经史子共存,佛儒道齐全,融文章、诗词、史实、书法、绘画、雕刻、造型、礼仪、风俗等于一体,内涵博大精深,影响冠古及今,作为了解几千年华夏文明史不可少的实物依据,构成了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3.
随着武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多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被发现,封存于武汉市中山公园的受降堂碑就是其中的一件。受降堂碑是日军侵华的铁证,也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武汉军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那段难忘历史,是历史的见证。它值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铭记!  相似文献   

4.
漠北访古碑     
罗贤佑 《寻根》2003,(5):112-114
在存世的古突厥文碑中,《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是字数最多且保存得较好的两个。干百年来,这两块突厥古碑默对苍天,静静地矗立于漠北鄂尔浑河右岸与和硕柴达木湖畔,与之相伴的只有荒烟蔓草、残霞流云。直到1889年,才被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发现,遂逐渐为世人所知。中外学者对这两通古突厥文碑铭极为重视,认为是研究突厥汗国历史文化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笔者去年访问蒙古国之际,有幸与蒙古族女学者乌兰等人一道,  相似文献   

5.
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传统家学郑强胜家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家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始终起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何谓家学?简而言之,家学就是传统社会一家一族经数代创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其后人据此而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昭通龙虎文化与彝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江 《寻根》2003,(1):10-15
巫术文化是古代原始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其作为窗口,可以窥知许多古代文明的秘密,诸如宗教、艺术、心理、民族、习俗等方面。因此对巫术文化的考察研究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其他研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虎图案及其背后的巫术观念,就是对史学界、文化界长期盛行的“惟龙独尊”认识的矫正,对于还原中国古代巫术文化的原始面貌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本文试对龙虎文化在朱提(昭通)古地“淮桔为枳”的原因提出彝族文化背景的理解,并由此推及当时和其前彝族及其文化在昭通的重要地位、夏人岁…  相似文献   

7.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早已经声闻天下 ,但是这项发现的重要价值 ,要等到相当长的时间以后 ,才会得到充分的估量。像三星堆以及巴蜀文化这样的发现 ,应该和历史上特洛伊、尼尼微等等一样 ,列入世界考古学的史册。灿烂的中国文明 ,系各民族、地区人民所共同缔造。文明起源的研究 ,是现代科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 ,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考虑到巴蜀文化本身的特色 ,以及其与中原、西部、南方各古代文化之间具有的种种关系 ,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 ,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1982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1994年又相继公布了第二、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叨座。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之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聚集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财富。城市对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城市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  相似文献   

9.
论大禹精神──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大禹精神──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杨超大禹时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重要历史时代,具有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大禹是承先启后的伟大历史人物。通过对大禹精神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各项伟大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10.
正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研究中,最早有关景教记载的是李之藻所撰《读景教碑书后》,由于后人对文中"岐阳同志张赓虞"的误读,造成《景教碑》研究的混乱。作者通过跨学科、多方面大量爬梳资料后,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大胆得出"岐阳张赓虞"就是"温陵张赓"之误的推断,试为《景教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李之藻《读景教碑书后》中有"庐居灵竺间,岐阳同志张赓虞惠寄唐碑一幅曰:迩者长安  相似文献   

11.
西蜀岷山是古史传说记载中的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和夏朝奠基人大禹的诞生地、中华圣山“海内昆仑山”,是古蜀文明、中国神仙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长江江源地区和山川崇拜的至尊之地,中国西南藏羌彝民族的重要摇篮之一。岷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史上应当占有崇高地位。应加强对岷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发利用好岷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岷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翠微 《大理文化》2010,(12):89-91
南诏德化碑,史学界首推为云南"第一大碑"。它所具有的重要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已为人们认识。而关于其文学价值的研究还很鲜见。一、德化碑的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13.
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唐凯麟一道德运行历史的规律性表明,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是一个尊重历史、尊重规律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能否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更是一个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现实问题。所谓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文化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与研究中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经历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文学到近代史学,从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的这个发展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面对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第一.着力开掘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姜思毅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吸收、改造、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形...  相似文献   

16.
汉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周到中国人对汉画的研究是从对山东嘉祥县武氏词的碑刻研究开始的。最早是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录了武氏祠(武氏墓群前的享堂)武班、武荣两块碑,并于治平元年(1064)四月二十一日和五月四日对这两块碑作了跋语,但未涉及画像石刻。到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内蒙古的文博事业,以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在世界文化交流活动中独树一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认识优势与宣传优势内蒙古文博事业走向世界,具有三大优势。其一是历史文物的优势。内蒙古历史上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活跃的大舞台。辉煌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就文明积累的深厚和对中国历史影响讲,是历史上东北。西北、西南及南方诸少数民族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蒙古高原为欧亚大陆桥,游动的富于创造的善于吸收和外张的草原文明,对中亚和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文化的特点和现代价值冯立唐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了一切有益于自身的文化因素,正确处理了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从而在中国历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甚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文化有以下特点:其一,政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典籍丰富的国家,早在隋唐时代就已发明了印刷术,历经唐、宋、遼、金、元、明、清的各个时期,而流传至今的古籍图书,尤其是古籍中占有相当数量的善本书已经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典籍,都是前人研究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技术等领域的结晶体。由于历朝的兵燹,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以及人为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奥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居于东方文化传统的主流地位.作为中国邻居的韩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相当深远,韩国的企业文化更是首当其冲.分析儒家文化对韩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既能增进人们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对研究韩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又对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