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2.
"个人化写作"与"私人化写作"在使用中存在着混乱。"个人化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方式是很早就存在的,但在90年代形成了"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新思潮。这是"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特定语境下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3.
孟楠 《现代语文》2009,(12):124-125
艾略特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提出了文学的整体论、“非个人化”理论等重要的理论,对荚美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其论文《传统和个人才能》和《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为基础,旨在浅析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非凡,而且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诚然,艾略特通过大量用典、戏仿、戏剧独白等写作方式,使作品与自己所倡导的"诗人应与传统相一致"的理论相吻合,然而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个人的生活经历,背离了他本人所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理论。本文拟通过分析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夫洛克的情歌》以及《荒原》等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文学主张的离合。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荒原》弥漫着作者对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成就的城市文明的厌恶、甚至绝望,充满着强烈的批判色彩。文章意在通过对《荒原》文本中城市意象的解读,来透析艾略特眼中的城市文明,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体认。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不仅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派的开山之作《荒原》就是这在一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探究"客观对应物"理论的内涵和性质,发现《荒原》与"客观对应物"理论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艾略特诗学理论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艾略特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特·斯·艾略特是西方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的著作《荒原》被称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对《荒原》中情节、人物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诗歌的死亡主题和拯救主题。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荒原》的叙事艺术未能引起学者们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本文尝试着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荒原》的叙事艺术,加深读者对《荒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艾略特非常注重诗歌的叙述视角,他曾提出过著名"非个人化理论",他强调诗人"我"应退出诗歌,让另一个外化的自我(叙述者)来"表演"诗歌。因此,艾略特在《荒原》中基本上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者,但《荒原》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使用十分复杂,兼容了诗歌中众多人物的不同特质。其次,《荒原》是一部由多重叙述声音构筑的长诗,在其中读者可以听见来自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甚至于不同时空的人物的声音。同时,不同声音之间相互对话并与隐含的作者声音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场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个人化写作方式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文章通过对个人化写作特质的观照,描摹了个人化写作的独特风貌,即:写作内容的世俗化、写作对象的"小资"化、写作空间的都市化、写作语言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王朔的《动物凶猛》小说从"历史"的个人化书写方式,以个人复杂的青春期成长体验为切入点,把"文革"描述为一段酣畅而欢快、酸楚而惶惑的旧日岁月。在这种对"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主人公自身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正是一种现代性体验。然而,这种体验暗含的却只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无奈而不是反思,因而文本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和反映始终不够深刻。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以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日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远离了人的生命自由,并以种种伪装的自由形式来标榜自我,突出的表现是一种伪个人化的形式。市场叙事以个人化和多元化的名义来表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文学自我,将个人化写作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文学叙事的多元自由和复调叙事生态中暗藏了个人化写作的唯一性,于是这种个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变得可疑: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招摇过市的旗号,一种伪个人化。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个人化写作是否真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自由、生命自由、历史自由和人性自由,却难下断语。写作姿态也许已经获得了自由,但姿态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创造了文学风格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写作,不一定只能以个人化写作或者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个人化写作的延伸)的方式去写作.也不一定只能表现个人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从早期的《荒原》到后期的《四首四重奏》,艾略特对诗歌形式的探索经历了从多恩(统一的感受力)到乔伊斯(神话方法),再到但丁(一以贯之的哲学信仰)的变化。艾略特认为,只有重建信仰才能解决现代写作的形式危机。  相似文献   

17.
《还乡》这部小说通过对埃格敦荒原长篇写景、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以及通过"环境"刻画人物"性格",来展现小说的故事情节,确立了作品的多元对立矛盾冲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景、叙事技巧和小说雄浑、丰厚、沉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还乡》这部小说通过对埃格敦荒原长篇写景、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以及通过"环境"刻画人物"性格",来展现小说的故事情节,确立了作品的多元对立矛盾冲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景、叙事技巧和小说雄浑、丰厚、沉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个人镜像里的局促处境——“个人化写作”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坛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现象,逃离或摒弃“宏大叙事”、“终极关怀”的传统立场,以个体感性体验为写作资源和价值准绳。这一现象是中国转型期嬗变的社会心态在学上的反映。“个人化写作”因其极端执着于个体感性而失却超越性的精神空问,但其本提供了对现代人普遍处境的深刻观照。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的一个重点论题。本文旨在分析艾略特的语言哲学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通过比较艾略特的“统一感受论”和布雷德利的“直接经验”,分析出艾略特的语言哲学观。最后将其运用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和《四个四重奏》诗歌文本的细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