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霞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0):67-70
晚唐五代,贾岛获得了诗人们极大地推崇和学习。除开时代与诗坛氛围外,贾岛一生遭际所引起的悲悯与共鸣是其重要原因。贾岛以一生的实践提升了诗歌对于诗人生命的价值意义,从而为晚唐五代诗人树立了精神偶像,另外,贾岛诗歌在技艺层面的典范意义,也是贾岛获得推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招凉亭贾岛破风诗》、《鸾鎞记》、《贾浪仙除日祭诗文》和《贾岛祭诗》等元明清杂剧或传奇,是写贾岛事迹的"贾岛戏",它们塑造了包括虔诚痴迷的"诗仆"、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科场不公的受害者等多个侧面的贾岛形象。几部剧作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依赖于其在合理处理材料、角色间对比的运用和当行本色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成就。从贾岛形象的形成,可以看出贾岛自身、剧作者和观众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5.
“推敲”的故事是一个难于证明其真假的故事,但“推敲”二字在原诗中的更替却使贾岛背叛了本性;如果故事是不真实的,则是后世文人迫使贾岛背叛了本性.从而通过贾岛使中国古代文人背叛了本性。  相似文献   

6.
《长江集》版本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 ,著述宏富 ,但贾岛诗集的版本非常复杂 ,有十卷本、一卷本、三卷本、七卷本几种。贾岛自己生前已编辑装治过自己所写的诗 ,其死后在晚唐、宋、明、清及近现代都有贾岛诗集的版本。根据对《长江集》版本的调查情况 ,可系统梳理出贾岛集编纂、著录、流传的脉络。贾岛集的现存版本均出于明清两代 ,根据有关资料 ,可理清诸本之关系 ,但宋本的问题则须利用有关资料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7.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通过将贾岛与姚合、许浑诗歌的比较,评论贾岛诗歌具有"格高"、"瘦硬枯劲"的特点,并追溯了贾岛诗歌的创作渊源及其影响,认为贾岛诗宗杜甫,对江西诗派的主要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方回对贾岛诗歌持论甚高。  相似文献   

8.
历代对贾岛诗风的评论,大多强调奇僻苦涩的一面,背离了作家作品的客观实际。从整体与本质上看,贾岛诗风幽清平淡,偏爱枯寒荒僻之景。这种诗风,既是贾岛独特身世经历所形成的性格心态的必然产物,也是他倾心追求诗歌具有禅意美感的结果。贾岛诗风的独特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贾岛长于五律,其诗集中以五律为最多”,这是人们对贾岛诗歌成就的共识。贾岛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是唐代屈指可数的苦吟诗人之一。如果说他的大多数诗作表现出“孤峭瘦峻”的特点的话,那么,下面这首《忆江上吴处士》则显得平朴流畅,自然清新:  相似文献   

10.
研究贾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颇有意义.宋前三本有关贾岛的诗歌选本,即:张为《诗人主客图》、韦庄,《又玄集》与韦毂《才调集》,对研究贾岛的传播与接受有较大的价值.三种选本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审美趋向以及对贾岛诗歌鉴赏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1.
贾岛是我国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一生中曾与其从弟无可多有来往,并且在长安时尝寓居于无可的精舍之中。文献中记载贾岛曾与无可一起寓居于长安的青龙寺和法乾寺,但是文献记载多有舛误,也没有辨明真伪。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贾岛寓居于青龙寺和法乾寺的事迹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12.
贾岛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儒生,但骨子里却有释子的思想.佛家哲理和儒家思想在贾岛诗歌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贾岛早年出家为僧的经历、与僧人的交游酬唱以及诗歌的深刻禅意均体现了他释子归隐之心;而他积极应举求取功名的行为、大量创作献纳之作以及执著地苦吟,又表现出他强烈的用世情怀.在归隐与用世之间,贾岛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4.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之心。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  相似文献   

15.
正"唐朝有位诗人叫贾岛,早年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某著名特级教师批评说,"这是典型的病句,但大家都这么说,书上也这么写,集非成是,也就习焉不察。"他认为,从语法规范的角度看,"早年"之前,应添上主语"贾岛"或"他"。另外,他建议将这句话改成"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6.
贾岛以其诗作的寒蹇逼仄而为“晚唐体”的领军,细考之,不难发现,在贾岛的作品中,同样有大气磅礴与清新疏朗之作。他在山水的描写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从题材内容上可以分为寒涩幽深之景、开阔劲峭之景和清新疏朗之景三类;从创作手法上来说,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在贾岛此类作品中,我们又可以将之分为追忆想象之景、眼前所见之景以及由眼前之景而料想未睹之景三类。对贾岛山水诗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贾岛及其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17.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8.
江瑛 《华章》2007,(4):124-124
贾岛给人的寻常影像是落拓孤独的,他的诗是阴暗而消沉的.但这不是贾岛的全部,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诗人浓浓的出世情结,这种情结恰如休眠火山一般,偶尔会发出瞬间的灿烂与光芒.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一书中提出了"虚谷欲融合两派,统定一尊"的观点,此观点主要基于方回《瀛奎律髓》中"学老杜自贾岛入"一说。文章认为,方回对四灵诗派奉为"二灵"的姚合、贾岛评价有异,贾岛在方回的诗学理论体系当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据"学老杜自贾岛入"推断方回欲融合江西诗派与晚唐体诗派,此论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20.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蛄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