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类活用辨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阅读有关论著对词类活用的讲述,每生疑惑。比如: 既说词类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偶然用法,那为什么从所举例证和有关注释看,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似乎大量存在、相当普遍呢? “衣”、“冠”表示穿衣、戴帽,  相似文献   

2.
一、“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词的活用》一节中,教材编者说:“……在文言里,这些词的用法都有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的活用。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首先,以上引文的第一句是本末倒置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变化”的解释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可见,“变化”是新的对于旧的来说的,文言词属古汉语,怎能说发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既然不是古汉语“变”了,又怎能说是古人对语言的“活用”?我认为所谓“活用”不过是现代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去解释古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形容词在使动、意动时活用的程度及原因杨尚贵古汉语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一般语法论著都把它归入词类活用之中,并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用法:前者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后者“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相似文献   

4.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词的同一种用法在该词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系统中,可能占有不同的地位或具有不同的性质。一个词义在萌芽时期,用例较少,是活用;发展至一定时期,用例较普遍,形成经常性的固定用法,这时就不是活用了。需正确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在这个义类下的词性,不能用考察现代汉语词性的方法来考量古汉语词性,乱扣词类活用的帽子,以致造成古汉语词性定位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占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7.
副词谓语句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确实存在。本文透过这种语法现象并通过穷尽性研究古汉语“必”字在古代17部典籍的用法来探讨“必”字的词性,  相似文献   

8.
“衣”是个常用的名词,在古代汉语里用作谓词时一般被认为是词类活用。《从<十三经>看秦汉时期“衣”的谓词用法》一文普查了《十三经》中“衣”的用例,根据它的搭配关系、语法功能、词汇意义上的特点,分析了在确定“衣”的词性时存在的问题,发现了“衣”谓词用法的成熟性及其重要性,认为“衣”在秦汉时期是个具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用作谓词时并非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古汉语语法中的词类活用,仍然在现代汉语中有所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形容词作动词的用法使用较多。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语言现象。宋代著名作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关键就好在一个“绿”字用得出神入化。由于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绘形绘色地写出了春风送暖,使江南大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常见的就有“名词活甩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等十几种情况。教学中,如果不能使学生牢记每种词类活用的例句,以及此种词活用为彼种词的特点,进而理解、领悟和把握其  相似文献   

11.
蔡丰 《考试周刊》2014,(70):18-19
古汉语词类活用中因不明活用的类别而存在大量误用现象。本文从因表面语法结构相似而导致的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易混、特殊用法的类别易混两个方面分析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12.
黄金城 《青海教育》2003,(11):22-22
“一”字在汉语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除了表示一定的数目概念以外,活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表示数目概念的“一”用法简单,用不着讨论,这里只对它的活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任福禄先生的《古汉语“词类活用”说质疑》一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大胆质疑,并在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之后得出结论:“词类活用”之说法不符合古汉语实际。“活用”实为兼类。笔者认为此说虽不乏新意,但有夸大其辞之嫌。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词类活用”存在着“过宽”问题,但并不能以此抹杀“词类活用”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仪》,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现象?过去一般论著都归之于词类活用,认为“使动用法和以动用法都是词类的活用。”有些学者虽然发现它们与词类的一般活用有所不同,因而提醒人们注意,但仍旧归在词类活用中。近年来,随着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不是单纯的词法问题,而是述宾间的一种特殊语义关系,属句法问题。这种看法已经接近于这些用法的实质,惜其语焉而不详,笔者在此不揣简陋,试阐述理由及其实质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与同仁。 首先,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包含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如“汗牛充栋”、“不远千里”两成语中的“汗”、“远”,就是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分别带了宾语“牛”和“千里”,说明它们首先活用为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仅常见的就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等等。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较大,给我们学习文言文造成严重的阅读障碍,特别是文化积淀不丰、分析理解能力薄弱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更困难了。如果不了解词类活用现象,不理解并把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势必在阅读时“望古文而生今义,以今怀而体古情”,不  相似文献   

17.
吃“请”一法江西王国彬吃“请”,在本文里是个比喻的说1法,意思是对古汉语中“请”字用法与课文的理解。“请”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请你做什么事,用作动词。另一种为表敬副词,有“请你允许我做什么”的意思。“请”字的两种用法.看似泾渭分明,其实在具体的文句中也...  相似文献   

18.
“维”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它的用法很多。对《诗经》、《尚书》、《史记》等文学作品中“维”字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维”字在上古汉语中用法的演变:用法渐趋多元化,从主要作助词发展到兼具助词、动词、名词等几种词性,词义也在逐渐增多,到西汉时其意义基本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并产生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和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则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首先明确提出了“词类活用”说,此说一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直被看作古汉语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也一直将词类活用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庸置疑,“词类活用”说确实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而且这一理论,几十年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修正补充,正渐趋完善.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按“词类活用”说尚不能完满解决,特别是作为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常会遇到许多困惑.本文就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分为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共五类.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共四类.有些语法书,还有形容词、数词用如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