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白杨礼赞》是一篇意蕴深刻的抒情散文,其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占志,借白杨树来象征英勇抗战的北方人民,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坚强、正直、朴质的品质,并进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白杨礼赞》中黄土高原风光的描写,决非闲笔,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我们应细心揣摩、玩赏其中的佳处。设置背景。黄土高原,“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地势“雄壮”;“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色彩绚丽。“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是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与壮丽河山的象征,那“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的“麦浪”,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与其说黄土高原孕育了白杨树,不如说伟大的民族孕育了白杨树。白杨树不是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吗?正是坚强的民族,滋育了不屈的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向青少年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措施。数学教学中实施这项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应充分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渗透。 一、渗透的两条渠道 1.根据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粗略统计,现行通用一至十册数学教材中,可渗透“两史一情”教育的例题和习题约90余道,涉及祖国的辽阔疆域,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等方面。渗透时,根据编者的意图把握下面几点: 由近及远:中、低年级一般以渗透国情教育为主,高年级扩展为渗透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  相似文献   

4.
纵观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不难看出“文”中所蕴含的国情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因素,是比较突出的。有许多课文,还是渗透“两史一情”教育的典范之作。一、渗透近、现代史教育1.中国人民屈辱史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奴役下,中国暗无天日,人民做牛做马,倍受  相似文献   

5.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当时,他从广大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前途,使他觉得不能不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但当时作者在国统区重庆,不能公开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就只好借礼赞白杨树来表达此意。首先,作者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了粗线条勾勒。“黄绿错综的一条毡子”,把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艳地展现了出来,用似“绿波”的麦浪及“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等这些眼前景物来突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美。这些描写,对白杨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形与神。写它…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例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应该将象征作为审美的切人点.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解读作品的精妙之处。作者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使白杨树体现出正直、朴质、严肃之美:象征敌后广大土地上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使白杨树显现出傲然挺立之美;象征在华北平原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华儿女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让白杨树更显示了一种力求上进的美。  相似文献   

7.
教读《白杨礼赞》 ,为了突破“托物抒情”这一教学难点 ,我打破常规 ,将《白杨礼赞》与袁鹰的《白杨》两篇散文对比阅读 ,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或概括出白杨树的寓有象征意义的句子。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后 ,就有学生陆续举手。“《白杨礼赞》中白杨不但象征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中白杨象征扎根边疆 ,献身边疆的知识分子。”“应该说《白杨》中白杨象征在新疆扎根 ,生长 ,为建设新疆作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很好。那么可否这样说 :白杨树既象征北方的农民 ,又象征扎根…  相似文献   

8.
二十九军是三十年代在我国北方崛起的一支抗日爱国军队,它在1933年“长城抗战”和1937年“七七抗战”中,遵循本军“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己”的庄严誓言,挥舞大刀,浴血奋战,致日寇重创而名扬中外。毛泽东同志当时即赞誉二十九军“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①本文拟就该军成立前后的历史过程及其去向,作一些初步的探索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白杨礼赞     
角度之一: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教学过程与方法:以上教学设计可采用集体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一、由教师点拨启发: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串  相似文献   

10.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线,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作为线索的东西,必须是和作品的主题、情节等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如《白杨礼赞》用白杨树作线索,是因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特点同北方农民坚强不屈的品格有共同之处。一篇文章线索清楚了,布局才会得体,行文才能“顺理成章”,脉络贯通,才能充分地表现主题。因此,记叙文写作必  相似文献   

11.
张卫民 《考试周刊》2009,(49):43-43
一、指导学生将文字变为图画初 中语文第三册《白杨礼赞》主要通过对白杨形神俱美的描写来达到赞美北方军民的目的。那么,白杨树与北方军民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呢?我首先从研究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入手,让学生领会象征手法的精髓,抓住课文中的白杨树枝、干、叶、皮的逼真描写,引导学生对照这些描写的文字进行写生练习,把文字转变为图画。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中学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作者伦理、道德、情操的寄托,都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它为我们进行德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渗透德育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伟人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向学生展示伟人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如在学习《中国神火》一文时,可以把钱学森同志在1950年7月到1955年9月期间,如何放弃美国开出的优厚待遇,坚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我校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而明确了学习方向,坚定了报国之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将历史和国情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中国人民反对外侮内  相似文献   

14.
从《白杨礼赞》说教学渗透锡盟蒙中张志文这时老师可总结白杨树外形美的三个特征,点拨特征的寓意:“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片片向上”是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这斜出”是说“坚持团结,反对...  相似文献   

15.
曾经在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讲到过《白杨礼赞》,说是北方的白杨树伟岸、正直、挺拔。当时我就想过,难道南方就没有白杨树吗?何况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还优越!所以我就死活理解不透课本的意思。等到高中学习了近代史,才明白了语文课中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简析这个单元由五篇散文,一次作文和应用文训练与一篇知识短文组成。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五篇散文可分为两类,其中《白杨礼赞》、《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茶花赋》为抒情散文。这几篇散文都抓住某些景物的特征,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表现某种道理、风格、精神或品质,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温馨的风》为叙事散文。《白杨礼赞》采用象征手法,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已半个世纪了。在那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抗战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武器。抗战电影便是其中的一支劲旅。电影是作为“新奇的玩意”介绍到中国来的,但很快就被帝国主义所利用,成为它们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工具。1931年,随着中国农村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深入,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开始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写作是一种技能,一种技艺,一种行为活动”的观念比“写作就是写章”的观念迈进了一大步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中出现而方兴未艾的另一种观念,将会把写作教学的改革推向更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章不是无情物。写章,不管是叙述事件,描绘物象,还是阐发事理,都必然渗透着作的思想感情。“感人心,莫先乎情”,章如果感情浓郁,抒发畅达,就可以激发读的情思,有效地增强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写作中怎样抒情呢?这里介绍几种主要抒情方式,供同学们写作时借鉴。  相似文献   

20.
要使议论文写作时纵横捭阉,就要纵横拓展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运行的轨道。如果不懂得纵横拓展思路,写作时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就会“冰泉冷涩弦凝绝”;如果善于拓展思路,写作时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就能“间关莺语花底滑”。那么,该怎样纵横拓展议论文写作的思路呢?这里介绍一种有效的方法即腹部开花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