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试析中古女排的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中、古女排第7届世界杯和第26届奥运会两项大赛的统计材料,结论是:中国女排在身体素质、进攻能力(特别是强攻能力)和拦网成功率方面与古巴女排有一定差距。建议中国女排狠抓身体训练,加强前排强攻和后排进攻,提高扣球技巧,加强拦防配合。  相似文献   

2.
对巴黎奥运周期中外女排在第1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的扣球进攻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以轮次为切入点,对中意女排不同进攻战术打法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同时从接发球阵型和拦防阵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中外女排在总体扣球进攻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中国女排的扣球进攻效果与意大利女排差距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三轮4号位强攻和第四轮2号位快攻上;比赛中,在意大利女排的压迫性发球和针对性拦防双重压力下自身无法形成有效进攻,导致中国女排在这两个轮次上的扣球进攻效果与其存在明显差距。研究认为,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大力跳发球时,中国女排应选择解放前排主攻手,改由后排主攻队员承担接发球任务并尝试采用4人接发球阵型;而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针对性拦防布局时,中国女排应更合理地选择进攻线路,通过多运用小球技术来增加对手的拦防难度,进而提高自身扣球进攻效果。  相似文献   

3.
1.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参加第28届奥运会女子排球赛的10场比赛的8支队伍,以及第9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12支队伍进行现状分析。2.研究结果与分析(1)后排进攻总体运用情况分析:①去年世界杯比赛上后排进攻运用的良好效果引起了各国对后排进攻的重视,不但加强了后排进攻的运用而且加了对后排进攻的拦防,使后排进攻的扣死率明显降低。②各国拦防后排进攻的水平和能力都有所提高,是使我队后排进攻扣死率下降和被拦死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③我国运动员后排进攻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是使扣球失误率下降的一…  相似文献   

4.
以排球比赛的一攻为切入点,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的一攻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质量发球时,其总体的接发球效果好于对手;二传传球的隐蔽性不及世界强队,分配球战术中,后排攻战术的分配球比例少于欧美强队,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快攻战术球的分配率高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中,快攻是中国女排主要的得分方式,但得分效果差于交手的美国队与巴西队,而在前排强攻和后排攻方面,中国女排表现出前排强攻不强、后排进攻乏力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第13 届世界女排锦标赛运动员身高、年龄、后排进攻、跳发球等项目的统计分析,指出今后世界女排发展的趋势应是大型化、男子化、全面化。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及运用后排立体进攻技战术是当前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进攻环节应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近几年来世界排坛上女子后排进攻被广泛地采用也普及导致女排各项技战术男子化,就我国女排如何充分挖掘后排进攻技术并在实战中加以运用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1 问题提出当今世界女子排球技、战术发展非常迅速。许多欧、美女排在引进快变打法的基础上,利用身高和素质的优势,采用了目前男子诸强队所采用的后排进攻。第11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前4名中,只有中国女排没有人采用后排进攻战术。由于世界女排诸强阵容均  相似文献   

8.
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后排进攻,已成为现代排球进攻的重要手段。后排进攻是指:扣球队员在本方进攻线以后起跳,扣击二传队员在进攻线前的开网球。后排进攻起源于1977年的第三届世界杯男排赛上,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的排球运动发展中,后排进攻方兴未艾,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男、女排诸强所广泛运用,成为90年代排球运动进攻战术发展趋势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进攻形式。因此,本文拟从后排进攻战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入手,揭示后排进攻战术的发展趋势。2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随着拦网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排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后排进攻战术正向着进攻…  相似文献   

9.
纵观当今世界排坛,各队的平均身高都有明显增加,进攻能力和拦网能力都相应提高,网上争夺愈趋激烈。无论男排还是女排世界强队在进攻上一改过去单一式前排进攻的打法,由于后排进攻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后排进攻代表了90年代排球运动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我国排球运动的特点,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后排进攻的现状,认为虽然世界列强都广泛地运用了后排进攻,但后排立体进攻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有挖掘的潜能。目前,中国排球界应认清形势,抓往契机,大力发展后排进攻。本文还大胆提出了后排进攻战术,应以非交叉前排掩护和交叉前排掩护为参照的分类设想。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拍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中国女排的各轮次战术进攻特点就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打法和战术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要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3号位快速、多变进攻为主,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的高快结合进攻打法.中国女排强轮是第一轮,第一、二、六轮次主要是以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短平快为掩护,结合王一梅的拉开进攻打法为主;第三、四、五轮次主要以马蕴雯2号位的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4号位强攻、背飞、近体快是中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对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与各队在防反扣球技术的运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中国队与各队的防反强攻扣球的净得分率相对防反其他进攻而言差距较小,但与其他各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队在防反快球进攻方面明显的体现出不足,从净得分率可以看出差距,这也是中国女排无法与所遇各队相抗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队在防反立体进攻的次数比较多,效果还可以,但是成功率相对来说较低,所以在立体攻方面要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 199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99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与 1999年、2 0 0 0年全国女子排球甲级联赛的研究 ,对每球得分制条件下影响一攻和防反的主要因素进行论证。结果表明 :发球、一传效果、防守效果、不同风格打法和运动员心理素质是影响每球得分制条件下一攻、防反效果的主要因素 ;与世界强队相比 ,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后排进攻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排球技战术打法的发展,世界女排强队对二号位的进攻日益重视,尤其是在强力接应战术的使用以后。研究结果显示:中外优秀女子排球强队二号位进攻占其总体进攻体的39%左右,得分占进攻总得分的41.77%左右;中外女排强队二号位进攻落点多处于对方场区的6区和9区,4区和7区之间;中国女排应该加强二号位进攻。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分析国际排联网站公布的200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前8名球队和2003年世界杯赛12支参赛队的进攻技术统计数据,对当今世界优秀女排的技术特征进行了研究。扣球成功率高、拦网失误率低是世界优秀女排进攻技术的特征;网上实力仍是当今世界优秀女排的制胜法宝;靠主动进攻得分和减少自我失误失分是当今世界女子排球比赛的得失分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日本队在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技战术打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女排主要战术进攻特点是以3号位快速多变为核心,结合2、4号位两边拉开强攻。第一、二、六轮次以井上香织的3号位近体快、2号位单脚背飞为掩护,结合两边的拉开进攻及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第三、四、五轮次以山本爱的2号位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4号位强攻是日本女排各轮次重要得分手段,效果较好。日本队的主攻手木村纱织是国际排联公布的最佳得分手的第一名。2号位强攻、后排攻效果一般。但得分超过中国女排。快攻组成率较高,效果较好。高质量的接发球是保证日本女排战术高效率组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理统计、逐步回归分析、u检验等方法对2002—2005赛季全国女排甲A联赛总决赛天津队与八一队的全部4场16局比赛进行录像统计,比较双方的攻防效果与特点,并分析在这3次争夺冠军的决赛中天津队三连冠的制胜原因。经分析得出,天津队的接发球到位率、防反中的后排防起能攻率和胜局的反击质量要优于八一队;一攻扣球中天津队以打战术攻为主,八一队则以强攻为主;防反扣球中双方均以强攻为主;出色的防反能力是天津队三连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华燕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01-1004
中外女排比赛中接拦回球数量仍然较多,占扣球总数的14%左右,比赛中80%左右的拦回球落在3m线前区域。中国女排接拦回球的效果好于日本女排、塞尔维亚女排和多米尼加女排,但与巴西女排、美国女排相比差距较大,同俄罗斯女排、意大利女排接拦回球的效果相差不大。接拦回球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接拦回球队员反应跟不上造成无防守动作形成失误,其次是接拦回球队员防守意识不强未及时进入防守位置形成失误。中国女排应加强接拦回球跟进保护意识培养,努力提高各种倒地和单手垫球技术,从而提高接拦回球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技术统计等方法研究中外女排比赛接拦回球的阵形及效果,结果表明:中外女排接拦回球保护阵型大多采用五人接拦回球阵形中的“三、二”和“二、三”阵型,也有极少数采用“二、二”阵型.从强攻接拦回球运用的总体效果上看,中国队接拦回球失误率比美国和巴西女排高,但比日本队、塞尔维亚队和韩国队低.说明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强攻接拦回球的保护战术优势不足.对于快攻的保护多是采用“马蹄形”和“二三”的保护阵形;被拦回球落点多数是集中在两米线和一米线,自由人和二传应该在里层保护,其他队员在外层积极参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