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回顾一年多来的写稿实践,我体会到,基层通讯员写稿应把住一个“小”字,即小事件、小角度、小新闻、小通讯等。因为基层通讯员不能与专业记者相比,在一个小范围内老想写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采访,经常会有通讯员向笔者诉苦,因为"没的写"而完不成单位的报道计划和报道任务。以笔者对基层通讯员的了解,初学写作者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写作热情很高,但敏感性不强,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写好新闻报道,我的体会有"三多"。  相似文献   

3.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4.
有的通讯员经常抱怨自己抓不到重大题材,写不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毕竟很少,不可能像记者那样“满天飞”。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只要做有心人,采写小题材,同样可以写出重量级的好新闻。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个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  相似文献   

5.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6.
我生活在基层,喜欢与一些通讯员聊天,发现他们中有一个"水浅无鱼"的误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天地小,该写的都写了,有点"江郎才尽"了。其表现:一是"先进即新闻"。把眼光只盯着劳动模范、标兵、先进工作者;二是不会运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与一些基层通讯员交流写稿经验,常听到不少通讯员抱怨自己所处的地方环境差、范围小,没什么新闻好写。写稿之初,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今天回顾自己十余年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所走过的历程,我深深认识到,要走出这一境地,平时除加强自身的政治、文化修养外,还要磨炼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生活中多长一个心眼,做个有心人。 记得有一次笔者举办全镇插秧能手种田比赛,赛前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吩咐我写篇插秧比赛的稿子。当时我想,插秧比赛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况且这类稿子市、县各新闻单位都已刊播过了,轮到乡镇搞插秧比赛有什么好写的呢?在这种  相似文献   

8.
我曾在机关担任新闻干事,每次下段队或班组,总有一些报道骨干拿着稿子请我提修改意见。我觉的,基层通讯员的稿件有一个通病,大都写得比较浅。要克服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能象写总结那样写新闻。许多报道骨干是段队或班组的小秀才,经常写总结,写成绩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举的例子简单,都是结果。至于为什么会取得成绩,却往往不写。而新闻报道最怕面面俱到,最怕光  相似文献   

9.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很少。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位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了十位司令员》。这篇短新闻获得了全军好新闻奖。小通讯《深情》,写的是江苏准安一女村民的麦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和与通讯员的交往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基层通讯员普遍存在“精品意识”差的问题。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通讯员的稿子写出来不愿修改,嫌麻烦,有的甚至说“稿子寄给编辑部,反正编辑要改”;二是有的通讯员写了一二十年,居然拿不出一二件像样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一个基层业余通讯员能写多少稿件,不过芝麻蒜皮的一点小事。这话不对。对一个农民来说,一分地虽少,但在这小园地上可以育出多种蔬菜瓜果;对于一个基层业余通讯员来说,根据自己的活动范围能力所及,照样可以写出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闻作品来。这些年来,我几乎涉足各个领域,采写的稿件有农业、文教、商业、科技、交通各条战线上的新人新事、工作经验、动态等等。在新闻体裁上我也努力探索多样化,不只写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13.
报道失实不仅给报纸的信誉带来影响,给自己开展工作也造成被动。我给《北京日报》当通讯员已有10个年头了,我没写过失实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当好通讯员一定要给编辑部写“放心稿”。我能够做到不写失实报道,主要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求自己,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愧于“通讯员”这个称号。在写稿时,不管是自己发现的线索,还是基层反映的情况,我都要认真核实之后再动笔。如,今年春节,有个基层店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他们店的一位女职工在节日期间,结婚不休假。我没有立刻写稿,而是先去找基层店有关人员核实情况。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女青年婚假和晚  相似文献   

14.
不少通讯员总觉得自己在一个企业里,活动范围小,写不出有分量的新闻稿. 我在工作之余,也常常拿起笔写新闻,去年,在中央级发稿5篇,省级12篇,市级发稿32篇。我体会:通讯员在基层,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只要处处留心,一首歌、一句话、一幅画都能写成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今年3月7日,全厂举办文艺会演,二车间演唱了一首双增歌,引起了我的兴趣。经了解,这首歌词  相似文献   

15.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6.
我是焦作市修武县周庄乡政府一名新闻报道员,写新闻稿已有12个年头了。回想我走过的路程,我觉得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有两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1987年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见稿61篇,去年又见稿82篇。有的通讯员问我上稿为啥这么多,我说的一条体会是,掌握报纸特点,做到“投其所好”。我以前写稿,不大注意研究各报特点,有了素材写“通稿”,乱投一气,结果稿子写得不少,用得不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我看到,各家报刊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和要求。作为基层通讯员,如果没有直接同报社联系的条件,应注意研究各家报  相似文献   

18.
去掉自卑感     
笔者在与一些通讯员接触中,感到有些通讯员对写稿有畏难情绪,自卑感很重。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接触到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怕编辑看不上眼;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水平低,稿件写得不像样,采用的可能性小等等。凭心而论,基层通讯员在报道中有许多不利因素,常常会遇到“拦路虎”然而,众多“拦路虎”中最为厉害  相似文献   

19.
有的通讯员经常抱怨自己抓不到重大题材,写不出有份量有影响的新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毕竟很少,不可能像记者那样“满天飞”。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只要做有心人,采写小题材,同样可以写出重量级的好新闻。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以小见大,就是从身边小事中发掘新闻,见微知著,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用小事情说明大道理,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从凡人小事中反映出先进的思想,高尚的精神,新生的事物,重大的问题。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位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了十位司令员》。这篇短新闻获得了全军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基层通讯员都偏重于写新闻报道,很少写言论。其实,我们通讯员也应该象记者那样,什么都写,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写作的能力。通讯员写言论有很多有利条件。他生活在基层,接触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多。言论,特别是“杂文”、“漫谈”之类的文章,主要是针砭时弊,揭露矛盾。它是对存在于社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