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形成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一次灾难报道高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从2008年至2013年,中国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积累报道经验,形成报道规范,完善报道理念,有了值得我们更进一步观察和总结的地方. 灾难报道,既无先兆又无脉络,却是公众知情权、媒体报道能力、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在媒体层面上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成熟度的表现.在芦山地震后,我国媒体展现了在专业性、人性化和公益讨论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难多发,对于灾难的报道工作都牵动着灾难发生国的敏感神经。对这些重大灾难的报道工作不仅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临场考验,更是展示国家形象体现人文关怀的契机。全球各大媒体在报道本国灾难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媒体风格,尤其是日本和西方某些知名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体现出来的原则和经验,是值得我们中国媒体认真学习的。  相似文献   

3.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3,(6):345-347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媒体体现了其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日本唯一的公共放送组织——NHK在地震期间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高水平报道,为地震中信息传播及灾难应对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文以NHK对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分析NHK灾害报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对我国媒体的灾害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日本媒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对灾难性报道的经验和做法,体现在制定并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有健全的灾害报道法律体系和行业规范及完备的灾害信息传输系统等。借鉴日本NHK灾难报道的经验,可以从法律制度、行业自律、人才队伍和机制等方面构建中国的灾害报道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随即引发海啸、核电厂核泄漏等一系列灾难,牵动世人心弦。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同时也是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在灾难报道中展现着其迅速、客观、权威的媒体形象,但如此冷静的报道态度却在潜移默化中打动人心。特别是在此次3.11大地震报道中,NHK成为全球媒体关注、获悉日本3.11大地震事态进展的窗口。本文旨在通过NHK在日本3.11大地震中的不同细节案例对其灾难报道理念加以梳理总结,并探究这些报道理念由来之源头。以期借鉴,改善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谢稚  孙茜 《东南传播》2013,(12):57-58
灾害带给人们深重灾难,对灾害的报道不仅需要对灾害本身进行报道,还要对灾害引起的各类事件进行报道.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需要及时、迅速地到达现场;真实、客观地进行事件报道;监督社会救助过程以及充当公众情绪“减压阀”的功能等.社会责任的担当,让媒体的公信力得到树立.  相似文献   

7.
日本媒体的灾难报道让我们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发生了特大的地震,以及地震带来的海啸、核电站核泄漏.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作家认为,日本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表现出了理智客观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3·11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灾害历史的一个节点,除了震级之高刷新纪录,随后而来的大海啸、福岛核电事故给岛国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大众媒体在日本社会,尤其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扮演着非常醒目而且重要的角色。迄今,大地震发生后一年,围绕核电危机和灾区复兴的报道依然是日本主流媒体报道的重点。本文将以3·11东日本大地震、核辐射报道为例,透析日本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特殊表现,并反思其对中国媒体灾害报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媒体恐慌论是指传媒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理论。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媒体是恐怖主义的蔓延者.因为它们报道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导致产生了更多的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大多数学者不同意采取政府加强新闻检查的办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如果只有五分钟,我们如何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近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海啸和次生灾害不仅仅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引发了全世界尤其是日本周边国家的关注。中国媒体对于此次地震灾难进行了大量实时报道。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政府在此过程中的媒体应对变得异常重要。目前,政府的媒体策略方面有着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着一些失败的教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政府必须拥有科学的媒体应时策略,高处入手,化解危机,塑造形象,消除影响。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媒体应对,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通过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分析。总结出了时间效率、政府形象、媒体议题引导、软硬兼施等策略,以更好地为政府媒体应对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卢静 《新闻世界》2008,(8):31-32
本文以“范跑跑”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此事的负面影响以及媒体出现错误舆论导向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灾难报道的几点方法:突出报道抗震救灾典型人物和事例,显示群众自救热情;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凸显媒体的人文关怀;解疑释惑,总结灾害原因,担当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今年我国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大雪灾考验了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也检验了新闻界面对突发灾害,如何发挥媒体作用,帮助受灾地区政府和群众的水平。回顾雪灾发生、发展、结束及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笔者发现,在灾害报道方面,如今媒体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与国外一些媒体的先进做法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世界媒体纷纷报道。灾难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报道风格,注意哪些伦理问题,规避哪些事与愿违的不良效应,这些问题在这次大地震后再次摆在了媒体面前。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日本媒体和台湾媒体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借以说明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突发事件,因其舆论影响较大、传播速度迅疾、传播渠道多样,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作为大众信息的传递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实现科学引导并产生良好效果,不仅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更是对媒体新闻责任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  相似文献   

20.
蒋瞰 《新闻实践》2013,(6):39-40,41
关于灾难报道,国外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观众;受众关心的只有两点:灾难怎么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开始应对?这是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本文对社交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与机制作了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