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设数列a_1,a_2,…,a_n,…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则它的前n项和即为S_n=a_1 a_2 a_3 … a_n,当q=1时,显然有S_n=na_1,以下用五种方法证明,当q≠1时,S_n=a_1(1-q~n)/(1-q)。  相似文献   

2.
一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另一种证明的异议贵刊1985年第3期《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另一种证明》一文中,给出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以下称公式)的又一证法。转述如下: “对于等比数列由它的定义有 a_2/a_1=a_3/a_2=…=a_n/a_(n-1)=q (a_2+a_3+…+a_n)/(a_1+a_2+…+a_(n-1))=q (S_-a_1)/(S_n-a_n)=q (S_n-a_1)/(S_n-a_1q~(n-1))=q 整理得 S=a_1(1-q~n)/(1-q) (q≠1)”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知道,当q≠1时,等比数列{a_n}的前n项和S_n=■两边同除以1-q~n,得■(常数).当q=-1,且n为偶数时,有1-q~n=0,上式左边无意义.于是,我们得到等比数列{a_n}前n项和公式的如下一个变式.结论设等比数列{a_n}的前n项和为S_n,公比为q(q≠±1),则■为常值数列,且值为■由上述结论很容易得到如下的推论.  相似文献   

4.
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高二代数第58页)S_n=(a_1(1-q~n))/(1-q)给出下面的证明较书上的简捷易懂。对等数列{a_n}由它的定义有 a_2/a_1=a_3/a_2=…=a_n/(a_(n-1))=q (a_2+a_3+…+a_n)/(a_1+a_2+…+a_(n-1))=q (S_n-a_1)/(S_n-a_n)=q (S_n-a_1)/(S_n-a_1q~(n-1))=q  相似文献   

5.
一、逆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a a_1q a_1q~2 …a_1q~(n-1)=a_1(1-q~n)/(1-q) (q≠1) 例1 求证2~n>2n 1(n∈N,且n≥3).(高中《代数》下册第125页第6(1)题) 证明:2~n=((1-2)~n/1-2) 1 =(1 2 2~2 … 2~n) 1 >(2 2 2 … 2) 1=2n 1. 读者类似可证相同教材第123页例5. 已知x>-1,且x≠0,n∈N,且n≥2, 求证(1 x)~n>1 nx. 二、逆用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的公式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高考理工农医类数学试题第八题:已知数列(a_a)的首项a_1=b(b≠0),它的前n项和S_n=a_1 a_2 …… a_n(n≥1),并且S_1,S_2,…,S_n,…是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为P(p≠0且|p|<1)。(1)证明a_2,a_3,…,a_n…(即{a_n}从第2项起)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数列求和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只安排了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内容。但高考题中出现的数列大多数都是由等差、等比数列构造而成的非简单的等差、等比数列。本文拟对几种常见类型的数列求和公式作探讨。 命题1 设数列{a_n}是公差为d(d≠0)等差数列,数列{b_n }是公比为 q(q≠1)的等比数列,则数列{a_nb_n}的前n项和 S_n=(a_1b_1-a_nb_nq)/(1-q) (b_1q(1-q~(n-1))d)/(1-q)~2 证记 S_n=a_1b_2 a_2b_2 a_3b_3 … a_nb_n 将①式两边同乘以q得:  相似文献   

8.
定理1 在等比数列{a_n)中,若公比q≠1,则(?)a_(m i)=a_1q~m·(1-q~p)/(1-q).(m为非负整数,i∈N)证明: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得  相似文献   

9.
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_n=a_1 (n-1)d中,通项a_n可以看成是项数n的一次函数(它的定义域是自然数),对一切n∈N,点(n,a_n)共线。 又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_n=na_1 (n(n-1)/2)d,可以变形为以下形式,即S_n=(d/2)n~2 (a_1-(d/2))n。因此,公差不等于零的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S_n可以看成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即S_n=an~2  相似文献   

10.
<正>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除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公式法例1在等比数列{a_n}中,公比为q,S_n是其前n项和,若a_1=2,a_3=a_2+4,求S_n。解析:由题得2q2=2q+4,即q2=2q+4,即q2-q-2=0,解得q=2或q=-1。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数列本身各部分知识的综合例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_n}的前n项和为S_n,且满足S_1>1,6S_n=(a_n+1)(a_n+2),n∈N_+,求{a_n}的通项公式。解析:利用n≥2时S_n-S_(n-1)=a_n将已知条件6S_n=(a_n+1)(a_n+2),n∈N+转化为a_n与a_(n-1)之间的关系。由a_1=S_1=1/6(a_1+1)(a_1+2),解得a_1=1或a_1=2,由假设a_1=S_1>1,因此a_1=2。又由a_(n+1)=S_n+1-  相似文献   

12.
S_n=na_1+1/2n(n-1)d是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通常是已知S_n、n、a_1、d中的三个求另一个。如果只给出S_n、d,要求n与a_1这就是一个不定方程的求解问题。特别当d=1与d=2时,可分别有不定方程S_n=na_1+1/2n(n-1),S_n=na_1+n(n-1)。求出这两个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可解答“哪些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00?”“哪些  相似文献   

13.
公式S_0=(a_1-a_nq)/(1-q)教材上使用的是“错位相减法”。这种方法用途很广,比如说在求一个等比数列{a_n}与一个等差数列{b_n}对应项积的数列{a_n·b_n}的前n项和时,就可以如此求得: 设{a_n}的公比为q,{b_n}的的公差为d: S_n=a_1b_1+a_2b_+…+a_nb_n (1) 在(1)两边同时乘以{a_n}的公比q: qS_n=a_1b_1q+a_2b_2q+…+a_nb_nq  相似文献   

14.
我们已经知道等比数列前n项和Sn(q≠1)公式为Sn=(a1(1-q^n))/1-q.在这个公式中若令a1/1-q=-A即可得Sn=Aq^n-A(A≠0,q≠1).由此可得一个非常数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具有Sn=Aq^n-A这样的特征.这个公式形式简洁,其应用较广.下面是这个公式的一些简单应用.  相似文献   

15.
习题在数列{a_n}中,a1=1,a_(n+1)=3S_n(n≥1),求证:a2,a3,…,a_n是等比数列. 这是高中数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上)第142页第5题,“通过一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波利亚语). 证明此题虽然容易,但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我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之进入一个提出问题的领域. 问题1满足a_(n+1)与S_n的一次函数,或S_n是a_(n+1)的一次函数的条件,是否都有同样的结论?当首项a1取何值时,{a_n}(n≥1)是等比数列?  相似文献   

16.
记忆宜精     
学习数学,许多概念、定理、公式必须记忆。但中学六年,教科书十多本,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数以千计,这么多知识,怎样才能记熟、用活? 有的老师认为,青少年学生记忆力强,应该让他们多记一些知识,于是把许多次要的知识也向学生头脑中塞。我曾经在一个高中普通班听了一堂等差、等比数列的复习课。教师罗列了不少公式要学生记。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不仅要记 Sn=((a_1 a_n)n)/2,……………………(1) 还要记 Sn=na_1 (((n(n 1)))/2)d。………… (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不仅要记 Sn=((a_1(1-q~n)))/(1-q),……………(3) 还要记  相似文献   

17.
我们已经知道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Sn=(a1(1-qn))/(1-q)(q≠1),在这个公式中若令(a1)/(1-q)=-A,即可得Sn=Aqn-A(A≠0,q≠1).由此可得一个非常数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具有Sn=Aqn-A这样的特征.这个公式简洁便用,其应用较广.下面是这个公式的一些简单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公式 a_n=S_n-S_(n-1)看似平常,其实内涵丰富,有着不寻常的功能和应用价值,本文举例如下:例1 已知数列{x_n),满足 x_1=b,x_(n 1)=cx_n d 且 c≠1.求通项公式.解:令 x_n=S_n则 S_(n 1)=cS_n d (1)S_n=cS_(n-1) d (2)(1)-(2)得a_(n 1)=ca_n=c~2a_(n-1)=…=c~(n-1)a_2∴x_n=S_n=a_1 a_2 … a_n  相似文献   

19.
通项 a_n 和前 n 项和 S_n是数列的两个基本特征量.如果给定通项公式 a_n=f(n)或给定前 n 项和公式 S_n=F(n),这个数列就完全确定了。两个公式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可以根据 a_n求 S_n,也可以根据 S_n求 a_n.本文拟介绍用解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一类数列的求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必修)第一册(上)第129页习题3.5第7题:已知数列{a_n}是等比数列,S_n 是其前 n 项和,a_1,a_7,a_4成等差数列,求证2S_3,S_6,S_(12)-S_6成等比数列.文[1]给出了如下的一个推广:定理1 已知数列{a_n}是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S_n 是其前 n 项和,若 xa_m,ya_(m 2k),za_(m k)成等差数列(其中 x,y,z 成等差数列,且均不为0,m,k 均为正整数),则2yzS_k,z~2S_(2k),x~2(S_(4k)-S_(2k))成等比数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