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探讨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前后与哈萨克诸部的关系,通过众多的历史材料阐明清政府在与哈萨克的接触之初以及在平剿叛乱中,二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进一步发展,表明历史上清政府与哈萨克诸部友好相处的事实及清廷对西部边疆和平、稳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是……也”式,认为《老乞大》、《朴通事》中这种格式即使是读书腔的混入,也和当时的口语体系相容。  相似文献   

3.
徐瑾 《现代语文》2008,(6):14-15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久远。在我国翻译史上,曾经活跃着一群被称为"通事"的翻译人员,他们所在的时期,可以称之为"通事时期"。本文探讨了通事时期的起始及终结,并客观评价了通事时期通事对于中外交流及各民族交流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讨论革命的成因,特别是晚清革命的成因,认为现存政权统治衰弱、社会广泛不满和新思潮兴起、以及社会结构变化是历史上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就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来说,有时改良会避免革命,但更多的情况是改良引起了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冲击造成清政府衰落加剧,清政府无力抵抗列强侵略导致广泛的社会不满,从而引起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而晚清新政引起的社会结构及社会思潮变革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力图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其原因主要在于:朝鲜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中国的安全息息相关,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实力,当时远东的国际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清政府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翻译史上,通事是旧时对翻译人员的称呼。但是,通事的词义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对这些变化都缺乏必要的反应。在这里,我们全面探讨了通事一词的词义,及其从古至今发生的词义变迁。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外交的失误杨齐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当归结于清廷的腐朽无能,而清政府战前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失误也直接影响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及其走向。由于清廷团于传统的藩属关系,没有明确朝鲜的主权,因而为日本侵略提...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起用了一批旧长崎唐通事。19世纪70—80年代,以郑永宁、吴硕、颍川重宽等为代表的旧唐通事,作为赴华使团或驻华使领馆内翻译、外交官、汉语教师等,以不同形式在日本近代对华交涉活动中发挥了作用。该历史过程也反映了长崎唐通事这一翻译职能集团从近世到近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人与人之间称呼方式、称呼情感、称呼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把《朴通事》中的称谓语归纳为八类,并据此分析了《朴通事》称谓语在语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青海民族大学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探讨了青海地区汉族青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逆适应问题。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不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而且还要对不同年级的汉族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措施,以引导汉族大学生的文化逆适府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战国到两汉时期,巴式青铜器上大量出现的虎形纹饰或虎形饰件,是巴族进入青铜文明以后,以艺术手段再现原始时期虎图腾崇拜观念的产物,是巴人青铜文化的象征,不仅是巴文化区别于蜀文化以及楚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巴民族虎崇拜心理意识的多重反映。  相似文献   

13.
文化冲突与权力博弈是元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特征。元代对治国策略的寻求与正统问题及推行汉法的讨论密不可分,并对元代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元代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新疆大学生选择体育授课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和游泳项目,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男女生之间在选择项目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心态方面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在选项中,大部分学生基于感性的成分较多,理性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少,缺乏教师的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北倚燕山,南控中原,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草原和东北游牧区交界之处,向东出山海关,可达辽东;往北过居庸关、古北口,可通蒙古草原;西出紫荆关,可接三晋关陕。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战略地位重要,使其成为汉族和北方诸多少数民族争夺的重镇,由此决定了北京古代历史具有战乱频仍、民族融合前沿、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统治和政治地位从方国中心逐步上升到全国中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1930年6月,川西甘孜县的大金专与白利村因争夺寺产民户而发生冲突,英国趁机怂恿西藏地方政府挑起川藏战争。为了实现建立大“西藏国”的梦想,西藏方面拒绝中央调解,并将战争扩大为青藏战争。1932年川青两省联合收复失地。在民族危机面前,双方停战谈判。此战粉碎了英国支持西藏地方当局分裂中国的阴谋。但使中央与西藏已得到初步改善的关系暂时中断了,达赖与班禅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汉藏两族的民族隔阂也加深了。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贵州毕节地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贵州,以聚居或散居的形式分布各地。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汉族群体,使汉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汉族移民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毕节地区"夷多汉少"的落后局面,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推动毕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新疆大学生选择体育授课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和游泳项目,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男女生之间在选择项目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心态方面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在选项中,大部分学生基于感性的成分较多,理性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少,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9.
韩愈和白居易之间的私人关系一直比较模糊,令人费解。文章通过挖掘韩白两首同韵诗《北极一首赠李观》、《酬张十八访宿见赠》中涉及韩白关系的内蕴,发现韩白交情疏淡。实在是由于二人性格、趋向不同所致。而由此引起的两人哲学思想、政治观念、诗学观念之差异,则是韩白是同陌路的坚硬障壁。在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上,韩愈昌明道统,希望通过提倡古风来扭转谬戾浇薄的世风,进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并在其文章中反复申述道德仁义的思想;而白居易则显得更内敛,他以自己的行为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知足不辱的范型。在诗学观念上,韩白两家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复古,但其侧重点却各不相同:昌黎复古,复其神,求其变;乐天复古,复其形,守其制。二者一主神似,一主形似,两水中分,判然各异。韩白诗学思想之迥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尤者则是韩白二人各自独特的趋尚以及两派成员之人生经历及好尚。  相似文献   

20.
不断深化少数民族教学改革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以往民汉双轨体制内的少数民族教学改革的成效已几乎发挥到了最大,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必须彻底破除民汉教育双轨制,逐步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为例,分析民汉教学一体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