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安陵君对秦王所提的“丰厚条件”,并没有接受,而是婉言谢绝,因为他识破了秦国的骗局,可见安陵君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君主。他意识到自己的婉拒势必会使秦王盛怒,于是就派唐睢去谒见秦王,而唐睢终不辱使命,使安陵国躲过祸国之灾。这又说明安陵君是个有慧眼的君主。试想如果安陵君随便派一个人去拜见…  相似文献   

2.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安陵君对秦王所提的“丰厚条件”,并没有接受,而是婉言谢绝,因为他识破了秦国的骗局,可见安陵君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君主。他意识到自己的婉拒势必会使秦王盛怒,于是就派唐睢去谒见秦王,而唐睢终不辱使命,使安陵国躲过祸国之灾。这又说明安陵君是个有慧眼的君主。试想如果安陵君随便派一个人去拜见…  相似文献   

3.
于漪课堂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片段 师: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这里秦王有两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师朗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他是不是真的要拿五百里的封地去调换安陵的土地啊?  相似文献   

4.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  相似文献   

5.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被编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记录了一场安陵与秦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文章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唐雎、秦王和安陵君三个人物形象,在委婉含蓄的外交辞令中展现给读者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非凡才智和纷繁复杂的外交形势。  相似文献   

6.
《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汉朝学者刘向编辑的《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意思是说:唐睢没有辱没安陵国国君派遣他出使秦国的使命。战国末期,秦王赢政灭韩、亡魏,势力强大,而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国土方圆仅五十里。安陵国君臣面对强敌,敢于斗争,决不屈服,终于使强秦不敢加兵于安陵。本文生动地记叙了安陵国使臣唐睢出使秦国与秦王斗争的过程,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全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英雄形象,是一篇不辱国格的颂歌。 不辱国格,表现有三:  相似文献   

7.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胆识超群,英气逼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揭穿了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阴谋,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让秦王不敢小视。从表面上看,唐雎阻止了秦王易地灭安陵的计划,在与秦王的交锋中取得了上风,但唐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安陵国的命运,没有彻底挫败秦王,让他改变灭亡安陵国的想法。秦王是一位具有统一野心的君主,他的屈服只是暂时的,他是想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安陵国的问题,不想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毕竟发动战争是要消耗人力、物力的。一旦此计不成,对于秦王来说只有发动战争了。战争一旦爆发,以秦国的实力灭…  相似文献   

8.
《唐睢不辱使命》(初中语文第五册)一文,写秦在先后灭了韩、魏两国后,又想用欺诈手段吞并魏的属国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交涉。唐睢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在秦王(始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恫吓下,针锋相对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挺剑而起”作为回答,终于迫使秦王长跪谢罪。  相似文献   

9.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的经过,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  相似文献   

10.
第一幕秦王(一身名牌,十个手指有九个戴着东西):“Hi,老安,听说你家有陈慧琳的最新专辑,借来听听如何?”安陵君(一身土气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深度近视眼镜):“秦总,这……这有些……些困难。”秦王(跷起二郎腿,审视着安陵君):“老安,这样吧,你把陈慧琳的专辑借我,我把周杰伦的《龙拳》、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借你,以二换一,你不亏。”安陵君(眼珠转了转):“秦总,让我想想。”秦王(皱了皱眉):“好,考虑好了,发个短信。”幕落。安陵君边下边唱:“我想我会一直孤单……”第二幕(咚咚咚……———敲门声)秦王(老样子):“Comein.”唐雎(一身…  相似文献   

11.
唐睢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睢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睢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睢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的较量,乃人间最惊心动魄的争夺。金刚怒目、杀机四起,等等,是最常见的气氛。然而,其间最为技高一筹者,乃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国时,秦王发动统一战争,欲用方圆五百里土地交换小小的安陵国,安陵国不愿,派唐雎出使秦国给个交代。  相似文献   

13.
课本译为“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以”被对译为“因为”,“为”被对译为“是”。这样译释,使人们以为骄横的秦王真的尊奉忠厚长者,让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生存下来。这不是文章的本意。我认为“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秦王政八年的权力归属以及《吕氏春秋》君道观等问题的分析,得出吕不韦并没有完全控制秦国权力这一结论,同时展示出他力图改变与秦王正面冲突的对立关系。从而探究秦王政八年吕不韦的斗争策略,进而明确这一时期秦国的总体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5.
《唐睢不辱使命》一开头引秦王告安陵君的两句话:“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对其中第二句目前理解不尽一致,标点也有叹号和问号之别。分歧的重点在“其许寡人”四字。作叹号者多理解为强令语气,作问号者理解为委婉请求语气。前者如南方五省区合编的教学参考资料,将虚词“其”解作“可要”,“一定”,  相似文献   

16.
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不少作家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也是匠心独运。解读标点,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个意蕴丰厚的语言世界。下面将以三文为例,说明课文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三种标点符号。一、单个标点的特殊使用。《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换常理来说,句末应用问号,  相似文献   

17.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18.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流程,徐江先生给初三和高二的学生讲《唐雎不辱使命》,哪个年级的效果更好些呢?按常理,答案自然应该是后者.实际情况有些出人意料.徐先生印发给学生的学案上有四组问题,第一组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梳理,包括题目的重新拟定、层次的划分及层意的概括;第二组重点解析秦王,包括秦王“以大易小”的心理诊断、为秦王得到安陵设计新策略;第三组是站在安陵君的角度,阐述婉拒秦王并非“轻秦王”,为其写辩护词;第四组概括秦王受挫的根本原因及给后人的启示,并对文本的“不合理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20.
篇首开门见山,文笔利落。秦王以地易安陵之语,说得何等轻巧,显然是借势凌人,想不动刀剑侵吞小国。安陵君不识大势,但回话婉转,也颇顽强,“愿终宁之”四字,见国虽小而气不可凌。唐且“使于秦”,他面对的是强敌,显然使命艰难,文章逐层铺开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