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小红 《教育》2014,(29):79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教材 :福建省编《思想品德》第五册)一、初学课文 ,感知内容1 生自由读课文。2 师提问 :课文里赞美了谁?批评了谁?为什么?3 分组讨论。师 :下面 ,老师想让大家分组讨论、交流。讨论什么呢?(1)读了一遍课文后 ,你读懂了什么?(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提出来 ,与小组里的同学想办法共同解决。4 汇报讨论结果。5 师 :大家都很认真读书 ,读懂了很多内容。还有哪些暂时没弄明白的问题吗?提出来 ,我们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分家后 ,老大为什么能过上好日子 ,而老二却一天比一天贫穷?”)6 师 :你真会动脑筋 ,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叶歆 《教师博览》2009,(11):61-62
敬爱的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高中生,看了你们的《教师博览》杂志,在吸取了很多营养的同时,也想向你们倾述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想法。我曾想放弃学业,只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但老师对我说:“你现在这个年龄,不读书又能干什么呢?”想想确实也是。我知道。在如今的社会上没有知识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我更知道作为一个山村里的人,不读书、没有知识意味着什么。知识是重要的,也是我们所渴望的,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却让我感到了教育的众多弊端。  相似文献   

4.
朱永新教授在其《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曾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耍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学生读什么?怎么读?何时读?读的效果又如何?这些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时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送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金钥匙,让他们打开阅读之门,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少滨 《青年教师》2009,(11):50-51
《明师心语》是《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第一辑中的一部,作者是原北京市第五中学校长吴昌顺。我读《明师心语》是被书名所吸引,我奇怪为什么是“明师”而不是“名师”呢?“名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指著名的教师、闻名的教师。学校的名师工程,树名师建名校等,让名师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梦想。窦桂梅、赵谦翔、魏书生、李镇西等各地名师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那么此“明师”何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了这本书,读罢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相似文献   

6.
论读书     
众所周知,冰心因喜欢阅读,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可是,大家也知道,读的书再多,十有八九是成不了“冰心”,而是当了教师、建筑设计师、电脑软件设计师、园艺师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这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我们在故事中体味到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能闻到与平常生活不一样的气息,会让我们的谈吐很睿智,举止有修养。此外,书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可以让我们快活地笑,或者严肃地思考…… 所以,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流泪的阅读》《读书》和《论读书》这三篇文章,都是难得的美文,内容都与“读书的感悟”有关,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师》2012,(2):38-38
<正>《读书》栏目旨在开阔教师眼界,交流其读书心得,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带着好问题读书,能将所读之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总是力求总结归纳出所读之书的精华。《读书》栏目近期重点向读者朋友征集以下稿件:关于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德育、美育、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辅导、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书籍以及教育类影视节目的书评、赏析等。所评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导读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故事引趣。如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教师先把这本读物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那就请你自己来细细品味。再如,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出问题:“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看谁读书仔细.对保尔这个人物理解得透彻.将给他加两颗星。”  相似文献   

9.
葛莉 《教育文汇》2012,(9):39-39
前不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为三(1)班学生上《给予树》一课。于老师板书课题后,含着慈祥的目光问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课题。一位学生主动站起,用足气力读起来,声音特大。于老师先是扶着学生的肩铡馔参岢说:“孩子,请保护你的嗓子”,然后又面向听课老师说:“我们读书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不要总是让他们那么大声地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应该尽量让每个人都有丰富而且快乐的童年记忆”。亲爱的老师们,你想重温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吗?你想走进那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结识那位与众不同的教师——小林先生,瞧瞧那位与众不同的学生——小豆豆吗?你想知道怎样守护童心、捍卫童年吗?请在闲暇时读一读吧,相信会给你带来一份记忆,一丝启迪……  相似文献   

11.
之一:“不提问怎么读呢”下面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的部分实录。师: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生:珍珍很孝敬妈妈。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生:她不去春游了。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还有一些老师的问题: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这不像是一年级的课,像中高年级的课文分析。一年级的课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有没有需要理解的呢?有,那就是要读出作者写这些话蕴含的感情。孩子刚刚认了十几个生字,读一遍就要谈出自己的感受,多难为孩…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课件,观看图像资料)师:这是农民以前种地的情景。现在用拖拉机耕地,联合收割机直接就把粮食运回家。你们看,现在农业发生了多大变化呀!今天,咱们一起学习第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完后,全体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师:看到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生:我想知道农业有哪些变化?生:我想知道农业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师:要想弄懂这些问题,咱们得好好读课文。师:我很喜欢这篇课文,老师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老师读完了,你们现在想做点什么?生:老师我给您提个意见,我觉得您读得太快了。师:谢谢你,我一定接受你的…  相似文献   

13.
董旭午 《教书育人》2014,(11):79-79
董老师,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纠结着,都有几个月了,就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这个问题搞得我越来越郁闷,这几天我甚至都不想继续上学了。我们现在读《优秀作文选》,就是为了模仿人家写作文得高分,有的同学干脆就去抄袭;我们读《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也就是为了摘抄一些写作素材,而真到了写作文时还大多用不上;我们读《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时的那几道文学名著题,结果常常是背了不少,考试时就考那么一点点。总之,我们现在不管读点什么书,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你常说“读书是有大用的”,难道读书就是为了这样用吗?董老师,我真的很想不通啊!我常想:如果读书就仅仅为了这样用,我宁可不再读书了。董老师,真的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个令我心服的答案。你能帮我摆脱这郁闷吗。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师》2012,(3):80-80
《读书》栏目旨在开阔教师眼界,交流其读书心得,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带着好问题读书,能将所读之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总是力求总结归纳出所读之书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适时地培养呢?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五年制第二册)的几个教学片段,值得借鉴。师:请全班齐读课题。生:(齐读)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生:小壁虎向谁借尾巴?生:小壁虎怎样借尾巴?生: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评:直觉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先导。教师让学生一谈题目就发问:“你想知道什么?”一改过去那种由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的办法。这样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假设、提问,训练了学生的直觉…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读好一本书呢?  相似文献   

17.
[案例] 师:请同学们自由结伴,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学生自由读对话) 师:读了对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问得好。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获得青蛙的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竹篮     
“老师,我觉得您给我们这么多阅读课和阅读时间是没用的,是在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您经常说:做人欲脱俗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姑姑是个老师,她也常常劝我要多读书。于是,我不停地读,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读《西游记》、《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 ,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再见了 ,亲人》一课。在支老师精彩的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读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使我深受启迪和教益。一、教育“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支老师在《再见了 ,亲人》的教学中 ,处处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 ,支老师告诉学生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 ,还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让学生自由表达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可以是对课文的认识、了解 ,或是感受、体会 ,甚至疑问 ,允许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学完课文后 ,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师》2012,(9):80-80
<正>《读书》栏目旨在开阔教师眼界,交流其读书心得,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带着好问题读书,能将所读之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总是力求总结归纳出所读之书的精华。《读书》栏目近期重点向读者朋友征集以下稿件:关于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德育、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