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哲学一直都在探讨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问题,本文从哲学意义的思维与视野,提供对生命教育的哲学反省。哲学意义的反省提供给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自我与存在的关怀”(即与自己的关系),以了解存在的意义;与“对伦理与现实的关怀”(即与他人的关系),以深化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与超越的关怀”(即与超越者的关系),以探讨人的超越向度。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生命意义及价值:文化哲学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生命出发,突出人的本体价值。文化哲学以其对人性探讨的独特视角和人化即文化的精辟论断,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可以深化人们对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达到引领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对生命哲学的种种思考,虽然都带有其时代烙印,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最本质的内涵和一般性特性。相对于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由于医学与生物学的背景,其讨论的问题往往与应用领域直接相关;尽管如此,关于生命哲学以及生命价值的种种思考仍然是生命伦理研究与生命伦理教育不能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应该说,现代生命伦理学家也正致力于生命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力图为生命伦理的实际运用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人本原理出发,可推出其在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在于对人生的关怀,即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生命、生存、生活”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就是“三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三生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把它建立在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基础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本理性哲学与“三生教育”是深度相关的,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内在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着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和三个倾向,在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对教育自身的反思、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及对教育哲学自身的认识等问题上,对近年来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当今时代赋予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主线,以探求与认识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个性、热爱并提升生命价值、实现天地人我和谐共融为目标,以在学校开展生动多样的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关注人的生命是高校教育的应然追求,在实用理性教育哲学的理念下,高校生命教育处于偏离状态,本文借鉴儒家生命哲学理念来启迪高校的生命教育,以"天人合一"确立生命意识教育,以"立志成仁"形成忧患意识教育,以"见利思义"加强生命关系教育,以"止于至善"实现生命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9.
生命哲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中小学教师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生命哲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主体性表现为生命体意识的觉醒、自我发展的自觉和生命意义的绵延.当前,中小学由于过度强化学生主体遮掩了教师生命体、教研不当分离限制了教师自我发展,推崇分数本位忽视了教师生命意义.通过给予人文关怀,促进教师生命体意识的觉醒;唤起研究意识,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肯定教师生命意义来促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10.
教师生命是教师个体生命和职业生命的结合。教师完整的生命由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四部分组成。教师生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爱护教师的“自然生命”;指引教师的“价值生命”;启迪教师的“智慧生命”;提升教师的“超越生命”。为此,教师教育哲学的构造应加强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重塑在职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哲学体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哲学在促进教师“生命”健康成长中得以不断完善,教师生命在教育哲学阳光普照下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活动.教师教育是关乎教师生命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师教育应内在地关注置身其中的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属性与价值追求.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是教师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旨归.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特质,探明教师教育的生命向度,寻回教师教育的生命意义,实现教师教育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超越,使教师教育成为富于人文关怀并有益于教师幸福人生的伦理实践,是教师教育走向纵深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12.
生活时空中教育面临的价值困境是生命意义的缺失。学校教育缺乏生命关怀,家庭教育存在爱的错位与扭曲,社会弥漫浮躁风气。关怀生命的教育,旨在塑造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质量。关怀生命,找回缺失已久的教育本真,需要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用师者的生命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以教育实践的生命化,实现个体生命的张扬;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引领孩子积极的生命体验;渲染生命至上的教育氛围,促进生命的自由成长。  相似文献   

13.
处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需要生命的关怀,以摆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困境。道家哲学对生命的存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的价值理想的理性思考,为现代中国人提供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生命教育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它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或理念,而且是涵盖了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幼儿教师研究具有生命哲学层面的意义,有利于唤醒幼儿教师职场生命意识,深化幼儿教师职场生命体验,以及创造幼儿教师职场生命价值。以生命哲学来观照幼儿教师研究,更能彰显出幼儿教师研究的应然价值,以唤醒幼儿教师的生命活力,超越自然生命的价值,实现职场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当今时代赋予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主线,以探求与认识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个性、热爱并提升生命价值、实现天地人我和谐共融为目标,以在学校开展生动多样的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17,(2):25-33
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意味着对可能世界的敞开。这种开放的姿态,体现着个体建构价值生命与生活意义的精神倾向。教育自其诞生起,就与个体生命处境性以及人类整体命运相关,它不仅指向个体的"肉身",还指向个体的意义世界,内蕴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层领会与价值关怀。在教育中,生命价值启蒙指涉的是引导人从生命的无知与无根性中走向生命主体的自觉,从而抵达生命自由与解放的"无蔽"状态,并能够真正有勇气面对个体生命乃至人类的整体命运。在当代,关注个体切身的鲜活生命经验与生活意义,积极推动个体的自由生命与"美感生活"的整体生成,将有助于不断夯实教育的德性根基,落实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目的与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教育以人为对象并通过人来完成其使命,而"人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奇怪混合物,他的位置是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1]。人的非存在性促使他要求生命不断地超越现有目标,提高自身的存在价值。人的这种超越意识投射到教育中,便使教育预设出种种应然状况,表现为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对教育的应然追求的理论探讨,正是为了解决教育为何为人以及如何为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