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特质,用真实来引发受众的共鸣与思考。正是因为真实,它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受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邱巍 《东南传播》2022,(11):108-110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媒介形式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集体记忆的留存方式,尤其是承载个人记忆的口述史纪录片采用平民化的历史叙事,将个体、私人的经历转化为受众共通的集体记忆,拼凑、还原、呈现历史真实;同时以集体之名,唤起情感共鸣,实现受众认同。从媒介的生产行为即纪录片本身的创作角度出发,以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为支撑,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乡土情怀视为大众共通的集体记忆,借助媒介建构历史真实、连接个人与社会记忆,进而以情感为桥梁达成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3.
康康 《新闻爱好者》2010,(10):114-115
纪录片中主要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其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伴随着叙述方式的故事化、解说词的大众化、画面的通俗构建等等表现倾向的日趋明显,纪录片中音乐的表现特点也逐渐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认同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人类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生动,最真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前期拍摄中,作为纪录片摄像,是纪录片能否拥有良好画面的关键的一环,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摄像只是一个技术上的熟练操作者而已。作为纪录片主创人员之一,他除了应理解贯彻编导的意图之外,更要有自己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编导意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摄像机为受众还原事件的本质,通过画面的再现为受众讲好故事。本文以《中轴线上的老福州》为例,阐述纪录片摄像应如何在编导意识指引下,运用专业技术手段,以真实的画面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5.
雷彩霞 《东南传播》2021,(11):127-129
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真实性都是纪录片不可动摇的底线.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故事脉络……这些为纪录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大儒朱熹》为例,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人物以及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以期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提供有益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秦琴  侯洪 《新闻窗》2007,(1):103-104
纪录片是运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客观地反映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物、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生态,排斥虚构和扮演的功能性节目。然而,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纪录片要赢得广大受众就必须实行大众化,尤其是动物自然类题材,不贴近受众,不感动受众,纪录片就不会最终面向大众。  相似文献   

7.
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向来是纪录片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纪录片也正是拥有了"真实的力量"才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无论是作为精品纪录片(或严肃纪录片)所秉持的本质属性,还是作为文化商品的商业纪录片吸引受众接受的噱头,真实都成为了纪录片的标签.也就是说,无论人们追求的是纪录片的史学价值、人类学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娱乐价值、消费价值;无论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真实都是纪录片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电视映像和音响等元素反映生活真实的手段,其创作过程离不开纪录片创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从纪录片创作的四个方面入手,探究主体作用发挥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能对文化进行成功的国际传播,究其根源,离不开它的社会认知功能,离不开其真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与时间的力量。本文以《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驼殇》为例,分析中国纪录片如何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和节目形态,具有真实形象地表现历史和现实的特质,是一种世界普遍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多国的经验证明,纪录片是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设的有效载体.因此,纪录片在满足国内大众口味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兼顾国受众.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语言、视角、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纪录片兼顾国内外受的几个因素,对于纪录片实现更有广度的传播做出了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开始,纪录片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纪录片以它“真实地记录历史”的功能而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同和欢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传媒各种形式的分支中,纪录片的回归引人注目,《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大型系列纪录片的相继播出,再度掀起纪录片之热,由风光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中的真实最为核心的是再现的真实。由于纪录片表现的并不仅是一个短暂的现在进行时或一个生活故事截面,而往往需要跨跃历史空间展述故事背景,因此纪录片离不开再现。那么纪录片的再现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手法和技巧如何运用得当,再现与真实的关系如何把握呢?纪实镜头的再现  相似文献   

13.
舒贻  剑龙 《东南传播》2016,(1):106-109
传播学中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视觉媒体作为人体多种功能的延伸,是靠着摄像机和相机镜头这个眼睛发现、传播真实信息。本文重点在于探究纪录片摄影的真实性,即镜头与受众的距离,镜头所"选择性的拍摄内容"越靠近真实,越能接近人的认知,越能消除受众所感知的距离,反之则会背离纪录片真实性原则,表现出创作的"虚假性"。因此唯有明确的认知镜头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富有个性化的创作中自觉遵守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本文将就镜头与受众的"距离"要议加以阐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5):51-55
<正>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呈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录片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并辅以画外音、文字说明、图片等。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真实",它讲究通过独特视角"复原"历史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形态的纪录片逐渐兴起,人们把这种全新形式的纪录片称为"网络纪录片"。这种纪录片通过对多种多样媒体技术的综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人与自然原生状态的节目形态,近年来在中国电视界如出水芙蓉般真实、清新、自然,彰显着它独有的魅力。它强调客观真实,淡化作品的主题意识。然而,电视纪录片以真实的记录去淡化主题,去回避编导的主观创作意图,并不是意味着作品没有主题的表达,而是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让受众慢慢体味主题。为此,创作电视纪录片对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导技高一筹地在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在不显山露水地谋篇布局中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6.
一讲真实。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是要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应该说,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准则。离开了真实,纪录片便失去了意义,不能称为纪录片了。二讲艺术。虽然说真实是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使人们的生态意识觉醒,生态纪录片以真实的影像、客观的纪录、流畅的叙事对生态影像进行了有效的视觉传播,给人类留下反思空间.以鸟类生态纪录片为例,分析和研究生态影像视觉传播的特点、价值和效果,有利于让受众认识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增强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8.
宁薇  焦冰洁 《今传媒》2024,(1):88-91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而电影纪录片从产生到现在逐渐走上屏幕则是把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与事件本身的客观真实进一步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王蓉 《东南传播》2014,(8):100-101
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其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是创作者赋予材料以意义和解释的方式。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以《西藏一年》为例子,阐述和分析人文主义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表现方式和结构等,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文类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