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解码任仲平     
李玉莲 《青年记者》2012,(18):90-91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常被称为政治的“晴雨表”,是该报的“旗帜”和“灵魂”.任仲平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的大型政论文章,近几年风生水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和一等奖,被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受到很多读者大力称赞,成为各地方省级党报评论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其“魅力”何在? 任仲平是“谁” 2008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题目就是《任仲平是谁》.顾名思义,大家都以为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某一个评论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2009年9月27日),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一等奖。这是任仲平1993年亮相以来,第十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任仲平文章代表了党中央机关报评论阵营中的一种独创形态,人们肯定任仲平,是在肯定党报评论自我超越与发展的勇气。这10次中国新闻奖的殊荣,也可以理解为以此鼓励党报对评论传统的承续与创新,以此推动主流媒体对政论表达形态的革新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创新评论 放大优势——学习“任仲平”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前,辽宁日报编辑部请来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听她讲述“任仲平的故事”,我从心底涌起对评论文章前所未有的敬重。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背后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承载着党报的社会责任,默默为这个名字张扬着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如今,有的党报与读者及社会大众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并不密切,表现在: 1.自费订阅在党报读者群中所占比例少. 2.地方党报对领导日常活动报道过多、文章官样化等弊病,造成地方党报的有效阅读率不高. 3.即便是先行改版改革的一些党报,因为对"高度决定影响力"、细分市场抓核心读者群等"小众""分众"办报理念的片面执行,日渐疏远或者忽视了与公众的沟通及关系的维护,许多地方党报 "来信摘编""大众信箱"等传统专栏消失,通讯员和读者来信来稿明显减少,甚至连向党报投诉反映情况的都比过去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旬刊刊登了汤啸天先生的文章<"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规定之新认识>.文章指出,为了使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落实,应当允许平心静气地就"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究竟有没有道理,该不该继续成为媒体工作的"铁律"展开讨论,并提出了理性讨论"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几条建议.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学界讨论.  相似文献   

6.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而对于评论,最能体现其灵魂价值是思想性. 然而应当看到,思想性也是当前不少党报评论的"软肋".不少党报评论平庸,患有"思想贫弱症".具体表现为: 一是"一言堂".一些党报自恃党委机关报,以权威自居,评论更是高高在上,呈现出严重的说教面孔,一副不容商榷、不容置疑的口吻.评论里常用的词,多是"要""必须""一定"这类的强制性语言,使用的句式,也多是祈使句.有的甚至连论点、论证、论据都不重视,评论似乎成了"不讲理"文章,很难令人信服,更别提思想性了.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23日,天津日报社社长牛一兵率领报社管理层和编辑记者代表,到南开大学举办了"新时代新媒体新党报"主题论坛,报社相关人'员以"新媒体冲击下党报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作为""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做了演讲.这次活动,是天津日报社党报进校园活动第一站.天津日报社党报进校园包括党报进宿舍、设立新报亭和新闻视屏网多媒体显示屏等.  相似文献   

8.
党报评论的写作非易事,考验的是理论功底,知识架构、思维逻辑、视野眼界.党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大多数是贯彻领导讲话的解读性评论,代表官方立场,彰显党报引导舆论"压舱石"和"定音鼓"的硬核实力.本文以2021年8月25日至9月10日,仙桃日报分别推出的"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和"创清廉仙桃、树新风正气"两组系列...  相似文献   

9.
当"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成为常态,我国党报似乎陷入为改版而改版的误区,"万变不离其宗",若没找到"宗",党报改版就会在变来变去中迷失方向.<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排头兵,每次改版都引人注目,具有党报风向标意义.本文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三次重要改版,分析党报改版中"变"与"不变"的因素,望能给党报改革带来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09年8月上旬刊发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汤啸天的文章《"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规定之新认识》,引起业界、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本期刊发两篇讨论文章:一是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靖鸣的文章《我对"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几点意见》,二是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张建波的文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正面报道为主"是党报遵循的原则之一.正面报道兼具新闻属性和宣传属性.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融为一体,是改进党报正面报道的抓手,也是难点. 会议报道是党报正面报道的重头戏,但多年来党报会议报道形成"简报体、宣传腔"的模式,新闻与宣传两种属性此消彼长而不是和谐相融,后者过分张扬的结果是前者退居幕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任仲平政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选取重大主题,引导有力;论证纵横捭阖,感染力强;表述别开生面,刻意求新;文风全面准确,生动活泼。任仲平政论文章的写作风格对新闻媒体的评论作者具有多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7年来,"任仲平"文章风生水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曾经八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或一等奖,堪称"宝塔尖上的明珠".它以超大的篇幅、超长的写作时间、广泛的选题、独特的论述方式以及普遍的"论述框架"获得了新闻界认可,有网民称它为现阶段的"政治读本".从"任仲平"申报和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结果来看,任仲平文章无疑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然而从形式、思维、内容、操作理念以及操作模式等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它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实现政治意图的一种"理论文章",而非"新闻评论".对于这种以传播效率为第一要求的文体,我们在模仿它的同时,是否可使之更加"短、实、新"呢?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通讯员网络在单位体制下面临重构与完善.基于国家治理的结构性需求,在党报通联机制的积极运行下,各单位投入到对媒介资源的竞争中,党报通讯员在多方行动者的互动实践中逐步完成了身份嵌入,这一媒介实践也为不同群体提供了生活机遇,创造出向上流动的社会空间.党报的通联实践充分折射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党报"组织者"的...  相似文献   

15.
"本报评论员"文章历来被认为是党报党刊的一面"旗帜".因为代表党政机关、编辑部集体向公众发表观点、阐述意见,"本报评论员"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政策性、原则性、普遍性和指导性,以及较浓厚"工作意味"和"官方色彩".  相似文献   

16.
《吕梁日报》近年来为要闻版精心打造"看点",取得良好效果. 要闻版中做出"看点" 要闻版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党报的政治性、权威性通过要闻版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内参是党报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重要体裁,也是党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舆论上具.报纸是党的"喉舌",党报内参就是上级领导的"耳目".其政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很强的,是党报工作的第二条战线.  相似文献   

18.
党报的公信力是指党报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频发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及对部分突发事件的报道使有些受众对党报的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从当前出现的某些受众不爱看党报、党报发行量下降、广告额下滑等均反映了这一问题.受众对党报刊发的内容"信不信",信了以后"近不近",近了以后"亲不亲",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早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重要论述.近年来,党报间依托某一重大选题,在共享新闻资源、共谋报道创新方面不断进行尝试,推出的报道影响力和社会反响都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0.
党报经济专刊是新闻版的延伸,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份.如何把经济专刊办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已成为从事经济专刊工作的采编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党报经济专刊要落实"三贴近"原则,就必须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抓住群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