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才教育之忧——英才教育的国际比较与数学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贯重视英才教育,对比美、英、法等几个发达国家英才教育的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就我国数学学科的英才教育而言有如下3点令人担忧:(1)激烈的高考竞争导致了英才教育的异化;(2)数学竞赛越来越多的功利性使我们偏离了英才教育;(3)过度统一的标准和教材使我们难以实现英才教育.因此,我们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数学本质.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于2004年实行新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完全中学的数学课程标准有两套:基础水平和专业水平.两个水平在整体目标、教学内容和对毕业生的要求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专业水平是为深入学习数学的数学英才学生设置的,内容多、要求高.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公布了适合于不同水平共19套完全中学数学教材,分"推荐使用"和"许可使用"两类.他们的英才教育模式和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处理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韩国的英才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到90年代的速进英才教育,再到21世纪的英才学校,在探索英才教育的道路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全社会高度重视英才教育、有组织地识别和选拔英才、开发辨别英才的测量工具并使之科学化、多种角度多渠道地培养英才、开放课程领域和内容等方面。我国作为教育公平和英才教育同时发展的国家,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认识到实施英才教育,理念必须先行;实施英才教育,制度立法是保障;实施英才教育,课程与师资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英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重视英才教育的国家,而且其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和评价等教育体系比较成熟。通过对英国三所中学的141名数学英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果表明:英国数学英才学生"痴迷"数学,"钟情"创新;数学知识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元化;学习自我效能感高;英才身份认同感强。这些对我国的数学英才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重视英才教育的国家,而且其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和评价等体系比较成熟。本研究通过对英国3所中学的141名数学英才学生和160名普通学生进行调查,归纳了英国数学英才学生的非智力特征:"痴迷"数学,"钟情"创新;数学知识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元化;学习自我效能感高;数学元认知能力和英才身份认同感强。  相似文献   

6.
海曼·巴斯曾担任美国数学会主席、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在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和数学共同体建设方面均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研究他的数学教育思想对当前数学与数学英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他认为数学是文化中立的赋能科学,指出优秀数学教学要同时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思维,呼吁数学家积极参与数学教育,主张数学家和数学教育者互惠合作,倡导数学英才教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英才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多年来对英才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尤其是对英才儿童的内在特质、英才教育课程设计、英才教育办学特色、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英才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构建小学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生评价体系,以期从实践操作层面为推动英才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现代英才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英才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在英才学生的甄别方面,新南威尔士州建立了包容、公平的选拔政策与流程.对于英才学生的教育培养,新南威尔士州形成了以普通学校为主,以选拔性中学和机会课堂为辅的学校体系.与此同时,英才教育教师的培养问题在近年来不断凸显,如何完善英才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成为新南威尔士州英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此外,社会民众对英才教育公平性问题的质疑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奥地利历史上英才辈出,形成并沿袭了英才教育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才教育渐成奥地利公共政策关注的话题.目前,奥地利在英才界定和选拔、英才教育的形式和英才教育的支持体系建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有鉴于奥地利英才教育的架构,中国应当科学界定英才并着力开发英才鉴别的有效工具,致力于英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系统化,打造全方位联动的英才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双语数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与教材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持有合格证书的双语数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双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加强双语数学教材建设;加快双语数学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加快双语远程教育建设;制定数学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