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学成了必不可少的课程,笔者个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彩霞 《科学中国人》2014,(4S):107-107
中等职业技校信息技术教学是指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职技校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越来越被重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加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传输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信息的流通和积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被列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若干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建议,以期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背景下,明确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形成。本文首先分析信息素养的含义,然后再具体论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价值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乐 《科教文汇》2009,(28):224-22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演化为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目标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逐渐过渡到培养信息素养:从培养计算机的兴趣、意识,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能力过渡到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思想。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我国中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素养培育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实现其他课程整合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0.
郭政建 《知识窗》2012,(1X):38-38
<正>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三点看法。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根据中学生爱玩游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  相似文献   

11.
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本人从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影响着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逐渐深入,也标志着信息时代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将学生培养为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进行了培养中学生计算机兴趣与计算思维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本文对有关计算机兴趣与计算思维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对计算思维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通过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的培养策略来提高学生兴趣,并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意识,提升计算思维能力,希望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吕栋 《科教文汇》2009,(8):128-128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阐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朱燕 《知识窗》2014,(16):40-40
作为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如何让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不落伍?仅仅依靠一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是不够的。计算机教学要善“借”——计算机教师要善于借助和争取一切有益于计算机教学的手段和力量,为计算机教学服务;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借助各种手段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物理教师根据新课标,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物理教学之中,创设教学情景。情景教学就是利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的学习资源,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因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被世界各地所关注,也成为当下社会研究必备课题之一.发展中学信息技术的根本是要学会开拓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视野的扩大对于信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上,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在国内中学课程中占有很大比例,这就有力的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进步.我们要将创新思维注入到传统教学教育中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