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灿若群星的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相当独特的一个。他那特殊的身世背景、人生感受、文化教养与积淀以及他的写作过程都清晰的显示了与众多现代作家的迥然不同。本文从深层的心理层面来分析沈从文的小说创作,着重抓住了“乡下人”情结这一特色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写作与言论中吸收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化、思想资源,但真正信任基督教或理解基督教教义的却为数甚少。中国传统的世俗化的政治化的宗教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反殖民”情绪、实用理性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使“五四”一代人对基督教从接受转向背离。  相似文献   

3.
河南现代作家的乡土情结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一大批作家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本文试从中国现代社会的阶级构成、革命需求以及作家本身的心理动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审视河南作家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4.
徐颍 《天津教育》2023,(10):47-48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短评主要是针对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可归于议论文教学。文学短评写作贯穿于高中语文学习全过程。在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等多个任务群都有关于文学短评写作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写作资源、写作知识与写作情境。同时,文学短评写作也能促进深度阅读,读写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作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鲁彦的乡土小说,以丰富的浙东风俗描绘、深刻的社会心理刻画、“温情脉脉”式的批判,展示了风俗文化现实主义倾向,触摸到乡土中国的生存风貌和历史变迁。在最俗常的风俗生活的世态中感受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种族心理,乃至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文化错位中的精神危机,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建与文学审美的提升,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7.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享誉文坛 ,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 ,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 ,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莉对当代作家进行性别观调查的三份问卷对于了解当代作家关于女性写作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张莉对于当代女性写作的问卷调查是从现代中国女性写作的思考延伸到当代的结果,研究具有学院派、精英知识分子式的视角,忽视了当代某些鲜活的女性写作现象。构成问卷主体的70后、80后女性作家在“去革命化时代”成长,具有“去政治化”倾向。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于性别写作的理解是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框架下。面对性别写作的差异,女性作家表现得缺乏自信,甚至出现“自我的他者化”;男性作家表现得小心谨慎、具有自我审视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中国作家深受“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思想氛围的影响,因而他们大都否认和讳谈自己同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但事实上他们却以各种方式保持着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已经浸透到现代中国作家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层面,作用于他们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探讨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中国作家的文化心态及现代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质。  相似文献   

11.
论王朔写作动机的嬗变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心理分析理论”研究王朔的写作动机,还王朔本原的写作形象,从写作动机观照一个作家从浅薄到真诚,从成熟到浮躁的嬗变轨迹,进而深入了解颇具争议的“王朔现象”,王朔的创作很形象地体现出一个作家成长的过程,它会给年轻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的成长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人》看曹禺文化心理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丰誉文坛,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4.
用华文进行写作的华人作家,必然要面对华文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资源,必须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整套象征符号系统。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潘雨桐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小说的话语结构是先锋叙事形式和中国古典诗意混杂交错的结合体;二、大部分小说采用“虚假结尾”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故事延展空间和虚虚实实的想象情境;三、寻找文化心理上的权威“父亲”,种族认同成为华人的“想象的共同体”;四、部分小说中叙说着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缅怀和坚守;五、以极为典型的传统文化情节叙述为铺垫,来讲述科技时代的异化主题。对传统士人节操和自然和谐的生命形式充满尊崇。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家族小说因为纳涵着丰富的现代性内容,折射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道德等的变迁而深受作家青睐。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作家的家族书写,一方面延续着现代文学“叛逆式”的书写传统,另一方面,又典型地体现出当代文化变革中作家们的文化关怀。作家们对“家族”文化母题,既有着新的起源解释,同时又有当代性的精神铭记。  相似文献   

16.
<正> 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的大转折、大变革时期,它要实现的是封建旧中国向现代化新中国的转变,民族传统文化向民族现代文化的转变,传统的中国人向现代中国人的转变。在这样一个宏阔的历史背景中,整体地探讨中国现代作家在向现代文明迈进中的文化心理,借对现代作家文化心理的烛照,透视二十世纪上半期整个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内核,认识新旧文化交合点上的一代中国人,这是龙泉  相似文献   

17.
“悬疑小说”在近几年来处于热销之势,该文以英国“悬疑小说女王”米涅·渥特丝的《魔鬼的羽毛》为例,从其写作主题、内容、人物塑造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现代“悬疑小说”符合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8.
钱基博“以文体为纲,以作家为目”,写作了《现代中国文学史》。该书叙述“现代文人”,“裁篇同传,知人论世”,评论具有整体性、深刻性和生动性。这种评论方式,在当下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领域应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京派”就产生在这样的年代里,它在与“左派”、“海派”的共存与斗争中,显示其独特的文学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京派”作家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本文以“京派”作家的心态为突破口,探寻这个文化群体的特点。当然,人的心理结构本身是复杂且矛盾的,探求作家的心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揣度性,本文只能做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20.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