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的形成有其客观依据,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过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分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杨宜青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从思想理论、社会历史实践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历史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阶段和环节;从实践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从理论角度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正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两位历史伟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殊途同归,更加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应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历史和逻辑的起点;是党总结从八大到十四大历史经验的结晶。邓小平最具备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能力和条件,最能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时代主题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时代主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研究时代主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理论,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执行党和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文选》凝结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全部实践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伟大的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导航灯塔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必须抓住时机努力提高自己。 1、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教师队伍,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贯穿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体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如果我们不是从这一历史高度来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不是坚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指弓俄们的一切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一定要走到邪路上去,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高等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笔者认为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教…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澄清是非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决策和行动的标尺;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特色理论精髓是完全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与任务的具体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只有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正确理解和把握,才是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本探讨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两位历史伟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殊途同归,更加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毛泽东建设理论有利于把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笔者着重探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过程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意在探究毛泽东建设理论形成的基本思路、发展思维,并恢复毛泽东建设理论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它的基本思想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明显区别;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它是对新时期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升华;它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先天的、内在的本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研究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创立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的锲而不舍的思考,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在党的八大前后已经提出,但八大后不久,这一思想在实践上又被否定了,致使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入迷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伊始,我党又重新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这一理论已经系统化并趋于成熟。这一探索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因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精辟论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过程,并从10个方面重点叙述了这一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后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研究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创立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的锲而不舍的思考,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深刻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