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之自由”。美国新闻学认为宪法所保障的出版自由,包含三种权利:一、“出版权利”;二、“批评权利”;三、“报道权利”。报道权利就是“消息自由”。美国国会近年来制定了一些“消息自由法案”。美国政府宣扬道:这些法案保证了报纸的“报道权利”和“人民的了解权利”。  相似文献   

2.
孙旭培 《传媒》2003,(4):43-44
舆论监督的宪法 根据和主要对象 舆论监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法律上说,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是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监督权利是以公民的三项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出版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4.
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与界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公民的宪法权利 ,保障言论和出版的自由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之一 ,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 ,探索和发现真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言论和出版自由属于相对的自由权 ,既需要保障 ,也有一个界限问题 ,在任何国家都要受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年代的红色政权到建国之后 ,始终在宪法性文件中肯定了这项权利。目前我国对言论和出版自由具体的保障与限制性规定 ,主要体现在《出版管理条例》之中 ,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完善和发展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表达自由(freedomofexpression),是指一国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及其他手段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言论(口头和书面的)自由,也包括通过影视作品、录音方式、电子出版物和其他媒介表达思想的自由。表达自由是宪法规定和保障的公民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西方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了言论自由的口号,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把言论自由作为人权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以规定。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等事项的法律。在国际人权公约中,表达自由也得到广泛…  相似文献   

6.
新闻自由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新闻媒体是广大公众了解国际国内大事的信息来源,是技术、商业、文化进步的推动器,是各种观点交流的平台,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交锋的战场。各民主国家都非常重视维护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新闻自由的基础。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及其引申出来的新闻自由是民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基础,也是公民实现知情权和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根本保障。但我国宪法同时又规定:“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7.
近日从一家大报上读到《从“心灵尘暴”到“知心春风”》一文,感慨良多。既为金华某高中学生徐某因杀母被判刑而惋惜,也为作者“知心姐姐”的良苦用心所动容。的确,“徐某杀母案”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为之反思。但是,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我又深感忧虑:“知心姐姐”知青少年之心,但好像不知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 我国于1991年9月4日颁布、199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8.
透过战争看美国新闻自由的堕落--从越战到海湾战争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把言论自由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和17世纪的《权利法案》,但真正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这项条款成为美国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也为言论和新闻自由作出了最有力的理论贡献。“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9.
1791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人权法案》——由几个州制宪会议批准而生效,其中第一条款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下列法律: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削减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削减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伸冤之权力。”这也就是美国两百年来由宪法确认的新闻自由的精神。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按宪法规定,一部分民、刑立法权由联邦行使,一部分由各州行使,实行联邦立法  相似文献   

10.
许兰 《青年记者》2006,(1):68-69
美国国会于1791年制定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准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即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和平集会的权利以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现在美国法学界的共识:言论是口头表达,出版是书面表达,两者在表达自由的概念下统一。解释与运用第一修正案以保障新闻自由的任务,主要由法院,特别是联邦最高法院承担。所以本文将主要重点放在回顾美最高法院在通过判例逐步解释、发展第一修正案,完善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对表达的保护第一修正案是用的“出版自由”与“言论…  相似文献   

11.
德国是一个新闻事业发达的国家,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和新闻教育都起源于德国。新闻传播的法规与自律德国现在媒介体制的宪法基础是联邦德国1949年制订的《基本法》第5条,其具体内容是:“任何人都有权以言论、文字、图像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可普遍接近的来源自由地获得信息。(宪法)保障广播电视和电影的出版自由和报道自由。不实行(新闻)检查。”德国实行联邦制分权体制。《基本法》在涉及联邦和州立法权的第75条对联邦政府关于报刊的立法权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德国没有统一的联邦印刷媒介法,但是各州都实施了大同小异的…  相似文献   

12.
法学家认为1789年人权宣言第11条是规定法国新闻法的一般原则。其中写道:“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为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因此,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但在法律限制内,须担负滥用此项自由的责任”。为保证新闻自由及对可能滥用这种自由的惩罚,应制定两种条例:一、管理新闻界的组织机构和经营方式。二、规定报纸或广播电视内容本身。  相似文献   

13.
《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8期刊发了一篇对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的访谈。李先生针对“现在是否需要新闻立法”的问题回答道:“至少现在不需要吧。中国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新闻立法的目的在于保障新闻自由,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要谈立法。中国公共利益的观念是相对薄弱的,容易走极端,中国宪法的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有言论与出版自由,等等。我们现在好像缺少的是一种PROFESSIONAL的精神,通常情况下,我更愿意讨论一些能解决问题的事情。”李先生虽然语气委婉,但意思非常明确,即目前的中国没有新闻立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沈晓毓 《大观周刊》2010,(46):43-43,76
在北美和欧洲,两部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自由主义占据了核心地位。第一部是美国的《人权法案》,在杰斐逊的推动下,1789年“出版自由”(the Freedomofthe Press)一词第一次见诸成文法,这也被看成是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根源,“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同年,法国国会也通过了《人权宣言》,以宪法形式确认了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这两部宪法所保障的依然是作为公民权利的个体自由。之后,在革命运动、政治势力的角逐中.作为重要宣传阵地的报刊所表现出的舆论性、鼓动性和战十性作用与潜力使报纸与一般的出版物区别开来.体现出自己特有的政治优势,成为统治者试图掌控的工具。同时,随着报刊日益成为人们发表言论、获知信息的重要中介.在反抗当权者控制报刊和媒介日益受托成为信息中介的进程中,作为个体权利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最终延伸到了制度性的新闻自由。本文由此浅谈《美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新闻和出版自由》读后感。  相似文献   

15.
汪露 《新闻大学》2002,(2):37-40
在英国统治期间,美洲殖民地被剥夺了言论自由的权利,殖民地的司法权也紧紧掌握在英国王室手中。经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之后,美国获得了独立,制定了宪法,对司法独立的制度进行了规定,同时对言论自由给予了充分保护。作为西方社会的两种基本价值,在之后的实践中,两者却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美国最高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和。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 美国宪法由正文及其27条修正案组成,保障言论自由的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①宪法条文只对公民权利进行正面规定,而并未对公民权利加以任何约束。所以,美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权理论上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而在实践中,这种绝对的言论自由权必然会与其他的社会基本权利发生冲突。其中,言论自由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  相似文献   

16.
三、公民可享的传通权根据《宪法》的明文规定,我国公民可以享受的传通权有:1.言论自由权《法国人权宣言》指出“无拘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有思想之自由”。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思想自由”的提法,但明确规定了‘喀论自由”和‘咄版自由”。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人的思想本来就是自由的领地,一个人可以海阔天空地道想联翩,只要他没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别人传播,谁也无法知晓。言论是思想的表露,出版是言论的记录。马克思说:“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  相似文献   

17.
出版自由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文伟 《新闻记者》2001,11(6):33-35
出版自由的保障和限制出版自由 ,即公民依法享有的通过出版物表述思想见解的自由 ,是言论自由的重要表现形式。所谓出版物 ,我国1997年2月1日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条第2款作了如下界定 :“本条例所称出版物 ,是指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马克思指出 ,“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 ,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 ,①“没有出版自由 ,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② 言论与出版自由是全部自由的基础和中心 ,凡是人们不能自由表述思想的地方 ,其他自由就没有保证。言论与出版自由在探索真理、弘扬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8.
博览     
制定新闻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新闻要立法,是各方人士的共同呼声,更是新闻界多年来的愿望。但是,起草工作举步维艰,从一九八四年研究起草到现在,连初稿都未能问世。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在有关新闻立法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一。分歧最突出的有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于立法目的,一种意见认为,宪法第三十五条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延伸.制定新闻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自由。另一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新闻自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新闻自由,而是一些报纸和记者滥  相似文献   

19.
言论出版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正是这一权利的延伸。但是,拥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自由必须是法律约束下的自由。正如中国记协的阚敬侠指出的:“一个根本原则是:言论、出版自由与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等人身  相似文献   

20.
对新闻传播控制的、目的,在于使新闻事业更好地向有利于四化建设,有利于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新闻事业“控死”。不控制就会造成失控的局面,这对社会和人民无疑都是不利的。把新闻控制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既是整个新闻活动和我国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国家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我国宪法虽对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作了原则规定,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因此,关于言论、出版自由一直没有具体的细则规定。1957年后政治斗争接连不断,大家尝够了法制不健全的苦处,尤其是十年内乱时期,林彪“四人帮”利用新闻工具为所欲为。一方面剥夺人民的新闻民主权利,一方面又制造假新闻坑害人民。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