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于话语交流中知识与信念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技术路线:一是数值方法。数学与计算机学界常用的方法;一是符号逻辑方法,用逻辑或者数学的方式进行形式刻画并提供结构模型。而以当前兴起的动态认知逻辑为切入点来讨论知识与信念变化的形态、动机、过程等问题,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逻辑语言表述与结构模型.必然会拓宽用符号逻辑方法研究知识与信念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1):18-23
动态认知逻辑能够完成多主体信息交互活动中认知状态的刻画,但是它缺乏对密码通信的支持,同时密文处理规则的描述和主体密码全能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CDEL(Cryptography Dynamic Epistemic Logic)是支持密码规则的一阶认知逻辑,它为开放环境下主体传送信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描述方法.文章讨论了该逻辑中的密码公理的引入和密码全知问题的处理,简要介绍了其动态扩展方法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认知逻辑属于哲学逻辑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但它也面临着种种的问题和挑战.除了传统的逻辑全能问题之外,还存在其它哲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尽管认知逻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它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从静态向动态发展,从单主体向多主体方向发展,同时研究的方法也多样化起来.  相似文献   

4.
认知逻辑处理的是关于知识和信念等认知概念的逻辑性质和关系的问题,多主体的自认知逻辑系统,是在单主体唯一知道逻辑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充。现将单主体的K45系统扩充为多主体的K45n系统,并介绍了该系统的语法规则和稳定集以及典范模型的语义和证明理论,同时也对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5.
刘奋荣的《动态偏好逻辑》虽然也以冯·莱特的《偏好逻辑》为逻辑起点,然而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方法论上采用了最新的动态认知逻辑的研究方法;在模态的偏好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偏好逻辑的动态形式——动态偏好逻辑;利用优先序列对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刻画;对偏好和信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6.
问一个一般问句可以看作是有利于明确主体"事务管理"(issue management)的外部事件。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就对提出、精炼和解决一个事务等外部事件的刻画讨论了事务管理的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动态认知逻辑的扩张以及其它一些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辛提卡构造的认知逻辑系统所刻画的认知主体具有“逻辑全能”属性,即认知主体知道自身知识的所有逻辑后承同时知道逻辑系统的所有逻辑后承。霍克特认为这一属性表明辛提卡构造的认知逻辑系统不可能是逻辑;李金厚和蒋静坪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个伪问题。在这里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认知逻辑系统表达认知主体过于理想化,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在逻辑可能与认知主体的认知可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如果知识是确证的信念,那么知识的获得就与信念的变化相关。公共知识作为群体知识中最强的知识状态,其获得一方面依赖主体对已有知识(信念)的处理;另一方面依赖主体对行为作用下知识状态改变的处理。知识的处理是一个通过信念的扩充、修正、收缩将初信念集转变为新信念集的过程。这一过程用逻辑术语讲就是通过在知识算子中加入行为算子,再根据条件公共知识的规约公理,达成公共知识的获取。无论是信念的扩充、修正或收缩,还是对规约公理的应用,主体都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知识一致性、信念最小改变和新语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弗协调命题逻辑Cn(1≤n〈ω)为基础,采取逻辑分支相融合的方式,使用逻辑扩张的方法,可以将弗协调逻辑措施应用于多主体认知逻辑,建立一个弗协调逻辑与多主体逻辑的融合系统CnEmK(1≤n〈ω);CnEmK(1≤n〈ω)具有可靠性和完全性,并且是一个可以处理弗协调性的多主体认知逻辑系统;CnEmK(1≤n〈ω)也是一种基本的弗协调多主体认知逻辑系统,以之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扩张得到关于公共知识、共同知识、协同知识的弗协调多主体认知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杜威从逻辑的角度对思维活动做出了"数据—归纳—演绎—证实"的解释。利用当代语言学中形式学习理论可以对教学或学习过程做出一种认知解释,经验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主体(学习者)从外界获取信息(数据)、加工信息(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确认信息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解释的逻辑基础是当代动态认知逻辑。根据认知解释,可以对教学展开语言学、心理学、博弈论、信息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逻辑系统来描述数学的证明、结构的计算以及语言的意义.近年来,逻辑系统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理性行动者的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接受单一的信息,多主体间的交流行为,以及更为一般的受目标驱动的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对观察和交流中的信息流的研究,大家使用所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和偏好改变的动态认知逻辑.当新信息进来时,这些逻辑使用信息的"语义意义"作为被更新状态的选择范围.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理性主体的行动也会基于其他信息,譬如,由推理和反省得剑的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信息在更为语法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即,把信息看作是可以由主体阐明的东西.也许有些奇怪,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方案,但是火家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更少有一致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信息"的意义在逻辑中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基于可能世界的语义,给出一个一致的信息模型,同时也赋予可能世界语法的"可及通路".这样,我们就能把外部的"更新信息"和内部的"阐明信息"放在同一个动态逻辑系统中.特别是,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信息行动:纯粹的基于观察的更新("单纯的看")和把不明显的知识变为明显知识的"知觉实现".我们阐明为什么这些行动是自然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探讨如何使其他的逻辑传统,包括信念修正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弗协调逻辑等适用于信息一驱使的理性行动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与古代中国的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是在基本相同的时期内所产生的两个各具不同文明特点的逻辑系统。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是两个系统的区别更明显。分析两个系统的区别,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的逻辑系统与各自文化的关系,尤其与科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的推理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下的逻辑精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思维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要培养思维素质和提高全民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加强逻辑教育。为此,对逻辑学功能的定位、对逻辑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当前迫切研究的主要课题。通过阐述了逻辑观及逻辑学的功用;阐明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逻辑教学的主要内容——论证及其方法,凸显素质教育中的逻辑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问句逻辑是隶属于广义认识论逻辑门类下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问句的逻辑性质及其推理关系。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典问句逻辑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足够重视。随着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和日趋多元化,问句逻辑逐渐获得了逻辑家族成员资格,初步显示出其理论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但与其它非经典逻辑分支相比,问句逻辑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和亟待开拓的新兴领域。  相似文献   

15.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态逻辑的证明系统揭示了典范模型的一些比较特殊的特征,即程序的不协调性。在标准的模态逻辑证明系统中,真值引理指在典范模型的世界里真的公式集.正好是由这些公式所组成的极大一致集,该公式集是由哪个世界来识别的,称之为公式协调性,相对于程序来说就称为程序协调性。使用协调的原因在于当公理和程序都是协调的时候,典范模型的语义和证明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在此给出了无穷的动态逻辑的证明系统,即命题动态逻辑的一个强完全性的证明系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系统,这使得证明也相对比较简单,但却可以很容易地扩张为其它的模态逻辑。同时证明了该典范模型不是程序协调的.而是公式协调的。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是保证有效思维的工具,学习逻辑学也是改变思维模式最有效的途径。而对于初学逻辑的人,逻辑是枯燥的、难懂的、难以掌握的。案例教学法是解决在逻辑教学中以上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很好地将逻辑理论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逻辑学的兴趣,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到逻辑学理论的课堂讨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案例教学也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中国古代推类的定义、特点以及逻辑性质?中国古代名辩学的特点以及学术价值,关于中西逻辑比较,这些问题既是近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2011年在河南开封召开的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与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新时期中国逻辑史领域的研究状况。这种状况,为推动中国逻辑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