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他是位"70后",却已成就卓越。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主持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实现了天津医科大学这些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尚未开始到不惑之年的他就被任命为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他就是张宁。由于父母都是北京大学的老师,所以张宁的求学之路顺风顺水:从北大幼儿园到北大附中,直至1988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他转学到美国佐治亚大学,用了4年时间,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几天,很多人被一位满头白发的"北大退休老教授"圈粉。这位"老教授"每晚在平台上开班讲数学,直播考研培训和高等数学教学,并称自己的网名是"数学老师不上课难受"。日前,网红数学老师杨世显回应,称他只有37岁,因患白化病显得比较苍老,而且他只是毕业于北大,并非北大教授。但面对这样一股"直播界的清流",很多网友还是按捺不住内心  相似文献   

3.
王纯 《科教文汇》2012,(35):I0001-I0001
每一年,对于世界和国家来说,都是波澜壮阔的。可是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更多的是平淡.想起前不久央视记者的调查提问:你幸福吗?我的答案是:幸福!生活中有许多微小的幸福,串起平淡日子里的微幸福,生活就会像花开一样美好。过去的一年,我们一家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一个温暖的家,才能够把工作学习做到最好。我在工作上一直很努力,暑假期间,领导派我去外地培训,感觉自己收获很大。这一年,我进步了,还被评为“骨干教师”。丈夫亲自下厨,张罗了一桌好饭,算是为我庆贺。他今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也非常满足。最值得庆贺的是女儿,每次考试都稳居班里的第一名。她挥着小胳膊说:“下次我要拿全校第一名,耶!”我家的房贷今年还清了,生活宽裕了很多。我和丈夫商量着,要多.对父母尽孝。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吃的用的应有尽有。我们想方设法让老人开心,经常打电话问候,有时间回家看望他们。父母虽然年纪大了,也喜欢到处走走。暑假我们带着父母去了一趟白洋淀,“十一”放假去了一趟五台山。老人们都很开心。  相似文献   

4.
神圣的宁静     
柴静 《科学与文化》2009,(11):38-39
一 “2乘2等于几?”“4。”这个刚刚转学来的孩子第一次举手回答。“不对。应该答什么?”“4。”他肯定自己是对的。  相似文献   

5.
<正>聪聪哥哥,我有两个问题想问。第一,我所在的学校不是重点名校,生源不好,我一直在考虑是不是应该转学。第二,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教学方式很生硬,本就不招人喜欢的数学被他教得越发叫人感觉难懂了。我和同学们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向学校反映,为我们换一位数学老师,但是这个老师人很好,对我们很关心照顾,我们又觉得提出这个要求会令他难过。唉,好为难啊。  相似文献   

6.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但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一个…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03,(10):32-33
在运动场上,我们很难看到一名运动员对足球、篮球、排球样样精通,然而在科学界,却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多次转换研究方向,涉足了很多学科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里,都有相当的成就,然而,他把自己比喻成懒蚂蚁,他为什么会这样比喻自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郝柏林和他懒蚂蚁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15岁的何元欣被人称为“捣蛋专家”,可他曾喜获武汉第十届“十佳少年”称号,不久前,他又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才读中学的他,获得mcse认证,成为我国五个小网络工程师之一。笔者去采访时,仍很担心,希望他今天不要有麻烦。因为他曾兴奋地对笔者说:“家里又买回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很想把爸爸新买的电脑拆开看看。”何元欣这位“十佳”跟我们想象的“十佳”可能不大一样,因为他是个令父母头痛的“捣蛋专家”。之所以在“捣蛋”后加个“专家”,是因为他“捣”出了名堂、“捣”出了水平,“捣”成了一个让父母由“头痛”变“喜欢”的好孩子。他不是那…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摘     
我国科技队伍出现断层一位日本高级外交官私下对中国朋友说:“我们70年内不怕中国赶上日本,因为你们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带着这个沉重的问题,笔者采访了中科院院士、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钊教授,他说:“人才断层问题不是严重,而是绝对严重!”他介绍说,北大物理系向来是全国最优秀学生最向往的地方。遗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07,(Z1)
老舍先生特别喜欢孩子,他有自己的一套儿童教育观和比较超前的教育思想。其子舒乙(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回忆父亲时说:“父亲只要看到被培养成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小老头的孩子时,就要落泪,他就感到一种悲哀,他决不给自己的孩子以这样的约束。”  相似文献   

11.
某居民小区有一位出了名的“老不正经”,叫周江,50出头,虽然提前“内退”了,精力还挺旺盛。他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窥探人的隐私,常常到公园偷看热恋中的男女的越轨行为,看了以后还津津乐道;他专门买了个望远镜,夏日里窥探对面的女宿舍;还曾经扒看女厕所被人遇见过;就连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专业课老师问我们:“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校好在哪里?”台下的人被问得茫然,好在哪里呢?虽然也是所985高校,但是,能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比吗?老师的回答出人意料:“好就好在我们离北大还是很近的……”话语一出,我就像一个在菩提树下修行已久的老和尚,忽然开悟了。我对自己说:抽空到北大“揩油”去。  相似文献   

13.
20岁的远行     
2011年9月26日.吴大伟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特殊的远行。他是天津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父母经商,家境殷实,从小到大衣食无忧.甚至于人生规划也无需他多虑.父母早已为他规划好了。然而.吴大伟觉得.自己已经20岁了.不能一直这样按照父母的授意生活.必须要自己独立地做点什么。于是,他选择了远行.他计划用5天的时间搭便车完成从天津到昆明的旅程。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在幼儿时期就表现出某种才能,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怪异。不少天才往往就这样被埋没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批学者出版的一本名为《意志的构造》的书中指出,有六种才能会在幼儿时期崭露头角,如果得到鼓励和引导,这些小孩就有可能成为杰出人物。这六种才能是:一、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语言天才的孩子通常学说话早,并且特别是喜欢谈话。这样的孩子还可能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或者有意把话说得使人不易听懂。他喜欢模仿电影或电视上的台词,喜欢读书,还乐于讲故事。二、音乐感知能力。有音乐天才的孩子喜欢乐调…  相似文献   

15.
换算快乐     
不迅 《知识窗》2008,(4):9-9
在一次偶然的车祸中,美国青年米契尔全身三分之二的面积被烧伤,面目可怖,手脚变成了肉球。他痛苦迷茫.但他想到了一位哲人曾经说的话:“相信你能你就能!”“问题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面对它!”他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想买个橱柜,找到一位名气很大的中国木匠,问:“听说你的手艺很好?”中国木匠回答道:“哪里,哪里,和别人相比差多了,实在拿不出手。”那人一听愣了,便转身去找了个美国木匠。美国木匠不停地夸耀自己手艺好,于是那人最终向美国木匠买了橱柜。数天后,当他再次经过中国木匠的小店,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橱柜比美国木匠的要好得多!他非常不解,为什么中国木匠要说自己手艺不好?几千年孔孟之道的浸染,形成了我们含蓄、内敛、宽厚、谦卑的民族性格。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要求人们面对机会能勇敢、大声地说“我行”。因此,如何培养孩子自我表现的勇气和习惯,成了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名高二女生来信说她“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生,觉得他长得又帅,学习成绩又好。当然这个小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怕说出来被别人拒绝,更担心被老师和家长知道。所以最近她总是心神不宁,也没有心思学习。让我们共同看看下面的文章,对中学生的交友问题讲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位中医师,在目睹“苦难王国”中被骨刺病魔折磨下的父老乡亲,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立下“学医救民”、“医学报国”的宏愿,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骨刺治疗事业”。他就是江苏省灌云县骨质增生专科诊所的徐立刚医师。  相似文献   

19.
今年2月.农民机器人发明家吴玉禄制作的部分机器人在北京地坛春节庙会上亮相。吴玉禄是北京通州区的一位普通农民,“从小他不爱说话,就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儿。”他的邻居这样评价他。吴玉禄第一次接触的“机械”是一把废弃的铁锁。为了弄明白钥匙和锁的关系,他砸坏了很多铁锁,终于学会了修锁配钥匙。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19日,20世纪最著名的科幻巨星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离开了我们,当天英国著名广播电台BBC报道了有关他的事迹和他的科幻作品对科技的影响。 克拉克是一位太空工程师,更是一位科幻思想家,与艾萨克’阿斯莫夫和阿尔伯特·何林并称为科幻三大巨头作家。他从小就喜欢看科幻小说,中学毕业后没有上大学,但他的业余学习和思考让他有能力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皇家空军的雷达指挥员和技术师,1945年他提出的卫星通信的设想,使他获得了1963年的富兰克林学院金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