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然 《科教文汇》2009,(10):92-92,101
为了适应目前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不足,对人文学科的价值缺乏必要认识的情况,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上详细讲解国学经典,变“概论”为细读,是一种新颖而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多读原典,加深体会.在学习中加强实践能力,利于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国学经典中蕴含者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和价值。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入诵读国学经典的环节。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的不同和接受程度的差异,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国学经典,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教育是现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以致用,达到经典润泽人生的目的。要从思想上、教育技术上重视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等因素提高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时代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学文化,对学生的人生哲学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国学教育的精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设国学教育模块;拓展教学内容,指导阅读优秀文言作品,积极开展文言诵读比赛,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国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时代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学文化,对学生的人生哲学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国学教育的精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设国学教育模块;拓展教学内容,指导阅读优秀文言作品,积极开展文言诵读比赛,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国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人格素养的重任。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说是重任在肩。那么如何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又如何超越传统的语文教学?这就需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几千年人类思想精髓及民族文化精华的国学经典之中去寻求答案。(一)课堂教学渗透,延伸国学教育内涵。我坚持国学教育以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为目的,在完成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坚持让孩子们在陶冶中长大,或深  相似文献   

7.
学校以“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国学经典教育为抓手,通过美化优化育人环境、构建课程体系、搭设活动平台、机制推动等手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让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丰富学生国学经典文学积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课题。本文在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的实践基础、微课资源开发、泛在学习策略及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的构建,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开拓新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根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从经典入手,让孩子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人文素质等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推广经典诵读课的情况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信息技术在经典诵读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0.
国学经典吟诵教学是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吟诵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了推进国学经典吟诵教学的发展,笔者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认识入手,探索了国学经典吟诵教学微课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式、学生泛在学习方式与策略,思考了国学经典吟诵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构建与应用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帆 《科学生活》2014,(12):40-43
《科学生活》:您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否源于您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吴老师:我父母从事的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接近,我父亲是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华师大中文系的,他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古汉语。我之所以选择国学研究也是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只不过,父亲侧重于文学,而我侧重于历史,但都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我母亲学的是中医,我在高中的时候就通读了母亲上大学的《医古文》教材,我高三毕业那年,把我父亲大学四年学的古代文学的文选、古代汉语等与古文相关的教材也都通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其最大特点,就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费孝通语)。]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师讲”为“学生展,学生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学习目的,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快快乐乐爱学习,扎扎实实打基础.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国学经典学习是为了传承经典,弘扬文化,为了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素质,在本科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以德为本,传承经典传播文化等几个方面阐述在本科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说明了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夏雨 《知识窗》2008,(3):28-29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有次开学的第一天,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我国古代,韩愈指出师者为“传道、授业、解惑”。现代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这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在它的熏陶下,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陶冶情操,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尚未定型,更需要通过经典诵读塑造他们的灵魂,让其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等各种习惯。现结合教育实践,探索国学经典文化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所产生的作用,为"育人"工作导向。  相似文献   

18.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具体要求。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诵读教学的要求,我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这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在它的熏陶下,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陶冶情操,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尚未定型,更需要通过经典诵读塑造他们的灵魂,让其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等各种习惯。现结合教育实践,探索国学经典文化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所产生的作用,为"育人"工作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