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新闻采访特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采访前要有充足的准备、明确采访动机、选择新视角、根据不同的对象作不同的采访策略等采访技巧。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采访技巧,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张超  李园园  刘欢 《青年记者》2009,(16):28-29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图书采访模式研究与采访策略选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曾文军 《图书馆论坛》2005,25(5):120-122
详细分析了当前各种图书采访模式的优缺点,包括书目预订、现场采购、网上订购、纲目采购、招标采购等,认为图书馆应采取以某种采访模式为主、其它采访模式为辅或多种采访模式同时进行的复合型采访模式来采访图书,并根据实际不断调整采访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要求,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4.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5.
杨小菊 《新闻窗》2014,(1):36-36
一、准备充分 外在的准备工作,包括采访需要的用具、采访过程的计划、选择的采访方式等;内在的准备工作,指记者本身的情绪调节、思想调整等。准备充分可以说是一次成功新闻采访的基础和力量支撑。具体做法为:充分了解要采访的对象以及采访的场合、明确采访内容、构建采访提问框架、预测可能出现的状况并做好相应措施、调整自身情绪和思想。但在采访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采访情况对准备工作做适当地调整,保证准备工作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7.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8.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9.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图书的有效采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图书采访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职能的发挥,提高图书采访 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是采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对有效采访的定义、评 判因素、影响因素及提高有效采访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手段,成为当前新闻界热门话题之一。隐性采访的可行与不可行,各方人士各执一词。笔者就大家的讨论加以整理归纳,并得出一些粗浅的看法。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将隐性采访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如今被新闻界评价为:“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是相辅  相似文献   

12.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电视新闻采访方法1.做好采访准备,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第一步准备工作不到位,势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新闻采访开始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采访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采访对象、采访时间、地点预约;采访内容拟定,问题准备,时间控制,主题把握;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还要征询采访对象是否允许拍照、录像;第二方案制定,在采访有变动时,及时实施第二方案等。总之,新闻  相似文献   

14.
刘斌 《新闻知识》2007,(9):85-85
在信息时代,新闻记者运用便捷的通讯设备迅速完成采访任务,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可谓是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是记者采用较多的采访方式。一、电话采访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在西方引发一场"媒介大地震"。事件始作俑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采访成本。这一事件为我国业内人士认知媒介采访成本及其统筹提供了一份反面素材。媒介采访成本指媒介及其采访者为采访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所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由采访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道德成本和法律成本等构成。我国媒介采访需要导入成本统筹机制,全面统筹各种采访成本,实现媒介采访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电视可采访资源包括可采访事件、可采访话题和可采访人物。本文分析了目前电视新闻节目选材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如何开发利用可采访资源尤其是可采访人物资源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的形式多种多样,口头采访、体验式采访、视觉采访等等,都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方法。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话采访已成为记者获取信息、采访的又一重要手段。电话采访因它的快捷、方便.常被人们称为“快餐式”采访。  相似文献   

18.
周海燕 《新闻世界》2011,(10):60-61
在追求独家新闻的今天,电话采访已成为媒体记者"抢"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话采访具有方便及时,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不能面对面等缺点。如何充分发挥电话采访的优势,利用电话采访采写出好的消息甚至是通讯?本文从电话采访的特殊访前准备、采访中巧妙运用"废话"、尽量避免发问式采访以及巧妙引导谈话方向和节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争使电话采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李际 《军事记者》2009,(5):44-45
采访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一项基本功。由于采访对象不同,采访的具体任务不同,每个记者的素养、水平、习惯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采访方式也各不相同。而点面结合的采访方法,应该是任何记者在采访中都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原因很简单: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采访当然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20.
胡蕊 《新闻三昧》2004,(1):25-27
有人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采访学应该是一门科学。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