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湖州闵、凌二氏是套版印刷的巨擘,在明末,两家刻印了大量套色书籍。但目前学术界对闵、凌套版印刷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对 这些套版刻书家的具体考察几乎还未涉及。文章就五位著名的闵版刻书家的生平、著述、刻版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2.
香苗 《出版参考》2006,(3S):4-4
《出版参考》:中国出版“走出去”是近年来总署一直推行的发展战略,请您谈谈出版“走出去”对中国出版界的意义如何? 张福海:“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中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9):95-96
“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向的,一种是纵向的。”芮成钢说,“如果从横向来比较,没错,中国的确有很芮成钢多地方存在不足,简直不能同日而语;纵向来看,将今天的中国与三十年前的中国比较,哪怕与十年前来比较,甚至与去年比,都可以发现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才是中国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传播中的十个问题朱德生,闵惠泉闵: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传播的作用与日俱增的环境里。在诸多传媒中尤以电视最吸引人,影响力最广泛。看电视几乎占据了人们的“第一业余时间”,而且这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您是怎样看待电视的这种...  相似文献   

5.
时间:2001年9月中旬地点:昆明全国书市主会场人物:作家阿来记者:大多数读者对您的认识都是通过《尘埃落定》,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阿来文集》,收入了大量您的重要作品,请您简单介绍《阿来文集》都包括哪些内容?阿来:《阿来文集》一共四卷。第一卷收入的是我的诗歌作品,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写过一段诗歌。中国的作家一般不会单纯只写长篇小说,所以我写过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先后散发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这次把这些中短篇小说收集起来,作为文集的第二卷。第三卷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尘埃落定》。第四卷是有关西藏文化的一…  相似文献   

6.
少一点汉字,多一些民族精神主讲:陈晓卿访谈:何苏六何:您获奖的几部纪录片《龙脊》、《远在北京的家)}都是“很中国”的,可都很打动国际评委的心,请您从纪录片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方面谈谈纪录片创作的国际性问题。陈:要说国际性,画面语言是最具国际性的。汉字越少...  相似文献   

7.
明代湖州闵、凌二氏是套版印刷的巨擘,在明末,两家刻印了大量套色书籍.但目前学术界对闵、凌套版印刷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对这些套版刻书家的具体考察几乎还未涉及.文章就五位著名的闵版刻书家的生平、著述、刻版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8.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九学生:王老师,您好!看了1996年3期《现代传播》上您的《我看“文化就是力量”说的依据》的文章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一些争鸣文章,最近《明日周刊》(1996年11月8日)又以很大的版面介绍了关子这次争鸣的情况,特别是1996年5期的《现代传播》上又发表了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给这次争鸣的引发者朱光烈先生的信以及朱先生的回信,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老师:我很愿意同你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王老师,我知道,您是搞电影美学的,为什么会对有关文化与知识的争论感兴趣了呢?老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9.
娜拉 《出版参考》2007,(11S):I0008-I0008
叶匿政小档案: 诗人,出版人,文化批评人。现任北京合德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著有诗集《城市书》、《小说馆》等,曾获中国大陆10多种诗歌奖及中国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编过《孙中山在说》、《日本格调》等书。主编有“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等多种丛书,其中莫言《冰雪美人》、刘索拉《女贞汤》、残雪《五香街》、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书有较大反响。诗人叶匡政在投身出版业之前,做过装饰业和广告业,他说那种浓重的商业气息让他感到难过和厌烦,而在出版工作中每天可以接触各种类型的文字作品,这令他兴奋而愉快,做到如今,他说出版已经与诗歌一样,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他生命中的必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同志致函朱光烈同志朱光烈副主编:你6月28日来信及5本杂志都收到,我很感谢!您在信中对我过奖了,我不敢当!读了您和其他几位同志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写下来请您指教:(一)"知识"、"文化"、"力量"这三个词的含义,大家的认识是难于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从"博客元年"之争透视中国博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新闻知识》2006,(7):48-50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属于全球网络,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将属于博客。博客这个概念在2002年引入中国互联网界,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行业人士都认为它是小儿科,不值一提,但如今博客以其令人吃惊的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博客文化的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做及表达方式,博客已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从深层意义上说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一.中国博客发展历程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中国,博客1.0时代拉开序幕,此时博客数量不足1万人。同年12月,闵大洪在《2002年回顾》中,将博客列入中国网络媒体5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籍出版社副社长刘伟见在《中国编辑》撰文说:引进是一种学习,但过分引进意味着文化霸权的扩张渗透。在中国,我们很多人已经对传统文化很陌生,所以,大量的西方文化教育以及对本国文化的疏离,对本国的文化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没有本国文化的根,我们就会游离不定,完全跟着潮流与形势跑。所以,我们要在对本国文化的学习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再多吸收引进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14.
陶短房 《青年记者》2009,(19):24-24
笔者曾在非洲和一位法国老报人偶遇,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时褒或贬,喜欢或不喜欢,都并非因为您对某个事物很了解,恰恰相反,是因为很不了解。其实,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常常就是这样。非洲国家塞内加尔有两家报纸,一家叫《南方日报》,一家叫《太阳报》,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16.
应该说,《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刊登了不少力作,但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则是《主编礼记:走近神圣》、访谈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及闵惠泉先生的“宗教学国际研讨会旁听随记”《面对宗教:多维视野中的观照》三文。《主编礼记:走近神圣》是十分难得的。其所以难得不在于别的,而在于作者不是像一般主编那样,从学术研究的现有成果上对文人的功过进行评说。而是从文人构建学术成果的内在动国上,从文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创造性活动本身,从文人的“人格素质”来评说文人,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学术。依照作者的见解,一个“肃穆…  相似文献   

17.
不只是6个人,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70年代出生的亿万富豪。他们大多出身平民、有知识有创意,他们在很短时间便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说:“这些搅乱世界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尤其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闵惠泉(以下简称“闵”):朱老师,大约半年前人大出版社出版了何道宽先生翻译的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我觉得他对手机这一媒介以及它引发的社会现象的思考是相当深入并富有启示的,这也很值得国内从事哲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的学者思考。我首先一点感触就是:倒退十几年,手机绝对是极少数人炫耀的工具,如今几乎地球人都有了手机,它可能是现代社会中被炫耀“最短暂的”媒介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对社会的平等与人们身份及观念的平等贡献太大了,不知您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朱德生(以下简称“朱”):谢…  相似文献   

19.
在闵行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宣传档案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他们就是闵行区档案馆志愿者团队。这支队伍中有土生土长的闵行人,也有乔迁而至的新闵行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根据各自所长,或从事展览讲解,或收集整理资料,或考证历史,共同分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他们如同一滴滴水珠,汇聚着档案文化传承的力量。他们,  相似文献   

20.
张琦 《大观周刊》2011,(18):201-201
汤在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曾经这样问过巴赫列布金:餐桌上的哪道菜最能体现出一家人的幸福与温馨?这位前苏联著名的学者和美食家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汤”!俄罗斯人爱喝“汤”,他们把“汤”作为正餐的第一道菜,这些都是构成俄罗斯人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