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新环境下冀东地区评剧的传承进行研究,论述评剧在发展传承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如何解决冀东评剧面临的重重困难。为使冀东地区评剧重新繁荣,要做的就是更加深入的研究,克服难题,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重新振兴冀东地区评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评剧是冀东地区的重要曲艺形式,为“冀东三支花”之一,代表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它诞生于民间,逐步为主流社会所接纳,历经了从俗到雅的过程.其间,雅、俗文化之间互动融合,优秀的艺人起了桥梁作用.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框架为研究雅、俗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利于我们从宏观文化层面审视冀东评剧的产生,但是雷德菲尔德过于重视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认为乡野文化这种小传统终将被都市文化这种大传统同化的观点有失偏颇,冀东评剧产生的历程就恰恰证明了小传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成兆才是中国评剧的主要创始人。他在继承并全面改革冀东莲花落的基础上,移植和吸收其他曲艺的某些成分,从而培育出评剧这一新戏种;他还是评剧第一剧作家,他改编和创作的百部剧本对评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他倾毕生精力为培育评剧这枝戏曲新花,并使之从地方走向全国、从民间曲艺走向正剧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孩子应从小学会尊重和理解民俗文化传统,并在将来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传递民俗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气质,文化意蕴,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我县是"冀东文艺三枝花"的发源地,素有评剧故里之称。蕴涵丰富  相似文献   

5.
评剧经过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改革创新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风靡全国、红遍东南亚的大剧种。新凤霞根据新中国新社会对艺术的新要求,对评剧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主要表现在:改革旧的演唱技巧,使发声舒畅饱满,字正腔圆;借鉴京剧、湖南花鼓戏等其他戏剧戏曲的优秀内容,创造出新的唱腔,使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真挚感人。新凤霞的改革创新,为评剧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在唐山一带有广泛的影响。乐亭皮影集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具有极深的研究价值。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却至今未能扭转。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尝试把皮影艺术引进校园,让民间艺术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弘扬民间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对北京奥运后冀东县域健身产业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冀东县域健身产业的发展动力,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四十年代的冀东农村社会处于剧烈动荡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断了农民平静的田园生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将广大农民卷入抗日的热潮,农民沉睡已久的政治参与意识业已觉醒,经过“家”——“国”——“主人翁”几个阶段,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 一、抗战前广大农民“家”的意识及其影响(抗战前) 抗战前封闭落后的村落社会将愚昧无知的冀东农民铸造出以下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对冀东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调查.发现冀东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开课率较高,但教师依教案上课的规范性较差;课外体育活动以课间操为主,课外活动时间不足等问题。作者为冀东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剧种之一,曲调流畅自然。它的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等,主要在华北、东北等地流行。评剧的道白、唱腔通俗易懂使得评剧硕果累累。如《小女婿》《刘巧儿》《金沙江畔》《祥林嫂》《江姐》《洪湖赤卫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6年5月20日,评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伴奏以板胡为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流行于豫北延津的二夹弦是产生于清光绪年问并绵延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先后被河南省和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二夹弦经历了多次兴衰演变过程。在弘扬、保护和发展祖国魂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优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努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4.
河南豫剧是产生于并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舞台语言以形成地的方言为基础,显示了突出的河南地方方言特点,代表了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河南豫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舞台语言也不断演变,表现出继承和变异的特点。从共时角度对河南豫剧舞台语言的语音进行描写和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戏曲舞台语言的继承、融合和演变状况,为深入探究地域方言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作为戏曲大省的河南戏曲改良活动逐渐展开,河南新剧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新剧团不仅演出和推广新剧,同样也改良旧戏,因其不同于传统戏班的全新形式,加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民初河南戏曲改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启蒙。  相似文献   

16.
戏剧片《天仙配》是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后改编拍摄的,上映后名噪海外,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一直影响至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原黄梅戏《天仙配》的内容、唱腔、表演以及电影画面等多方面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7.
秦腔最早产生于陕西,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古老戏曲。三秦父老视秦腔为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同时也借以表达其喜怒哀乐、寄托他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秦腔在农村生活中所形成的四个公共空间:农贸集市、红白丧喜、自乐班、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从而窥见近代中国内陆农村——陕西关中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在京剧的起源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陕西的皮影戏中,其证据有二:一是经间接的田野调查后,认为二簧产生于陕西南部兴安府东边一带;二是经深入比较陕西皮影戏与早期京剧的表演风格与舞台特点后,认为西皮腔最早产生于皮影戏,且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皮影戏中。此说对于“京剧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