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教育》2015,(2):37
1945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他,请总统谈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了一块蛋糕。刚刚吃完,总统微笑着请他再吃一块,他觉得这是总统的诚意,盛情难却,就又吃了一块。当他再想请总统谈谈时,总统却又请他吃第三块,他有些受宠若惊了,虽然肚子里已不需要了,还是勉强地把它吃了。谁知罗斯福竟又说了一句:"请再吃一块吧!"这位记者赶忙一再申明,实在是  相似文献   

2.
三者之举     
有位书商寄给总统一本书,希望他做个评价。总统回信赞扬了这本书。书商就把广告语撰写成“一本总统亲笔赞美的书”,结果发了大财。第二次,书商又寄给总统一本书,要他评价。总统很反感书商用他的话搞商业炒作,就对这本书奚落一番。书商收到信如获至宝,遂将广告语写成“一本总统大加批判的书”,结果又发了大财。第三次,书商又寄给总统一本书,总统很生气,将书扔在了一边,置之不理。书商就把广告语变成“一本总统不愿理睬的书”,结果还是发了财。娱乐小报某记者听说某女歌星和某男歌星关系密切,遂发了一篇报道《据传某男歌星和某女歌星喜结良缘》,女歌星很生气,她给某记者打电话,强调这是谣言,纯属子虚乌有。某  相似文献   

3.
1981年1月,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正式走马上任,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四十位总统。以此为契机,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里根总统的两届任期内虽然他的经济政策经历过不少挫折和反复,但最终还是较为成功地得以贯彻和实施。在里根总统卸任之际,我们在这里对他的经济政策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评述。一、里根经济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在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杜卡基斯攻击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并嘲弄式地发问:“布什在哪里?”布什轻松地反击说:“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  相似文献   

5.
无畏的希望     
李良旭 《初中生》2010,(5):27-27
2004年,奥巴马在美国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的演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演讲让他声名鹊起,并为他当选总统铺平了道路。在演讲中,奥巴马深情地回忆道,是一幅画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开始立志去竞选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6.
救命先生     
1976年,吉朴乘飞机时差点因一粒花生米呛入气管而一命呜呼.罗纳德·里根当时正在竞选总统,也是吃花生米呛住了,艾德.迈克尔.迪弗,后来成为里根白宫事务副长官,用胳膊抱住里根,在他的横膈膜下方用拳头使劲挤压.当迪夫第二次用劲推压时,卡在里根气管里的花生米飞了出来,里根逃过一劫.  相似文献   

7.
有位书商寄给总统一本书,希望他作个评介。总统回信赞扬了这本书。书商就把广告语撰写成“一本总统亲笔赞美的书”,结果发了大财。第二次,书商又寄给总统一本书,要他评介。总统很反感书商用他的话搞商业炒作,就对这本书奚落一番。书商收到信如获至宝,遂将广告语写成“一本总统大加批判的书”,结果发了大财。第三次,书商又寄给总统一本书,总统很生气,将书扔在一边,置之不理。书商就把广告语变成“一本总统不愿理睬的书”,结果还是发了财。娱乐小报记者听说某女歌星和某男歌星关系密切,遂发了一篇报道:《据传某男歌星和某歌星喜…  相似文献   

8.
电影推荐     
《同学》2006,(12)
《年度人物》导演/巴里·莱文森主演/罗宾·威廉姆斯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一位深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在一次玩笑中决定要去竞选总统。他一点也不想赢得竞选,不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命运有时就是这么捉弄人……在竞选策划人和睿智作家的帮助下,他开始与竞选寄生虫进行辩论,并问了选民们一个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领导者到底该如何履行他们服务人民的责任?于是,在竞选当天罗宾获  相似文献   

9.
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4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他,请他谈谈这次连任的感想。罗斯福稍加沉思,并不回答,而是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便十分高兴地吃了下去。接着,总统又请他吃第二块三明治,他觉得这是总统的恩赐,情不可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虽然他已有饱胀之感,但还是勉强吃了下去。这时,罗斯福又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字重复1.没有孔方兄 难圆总统梦奎尔因缺钱放弃总统竞选(1995年2月11日《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1.
爱情非常道     
……里根与南希……里根被诊断患有老年痴呆症,南希投入全部精力照顾已经完全不认识她的丈夫。有一次里根在保镖的陪同下出去散步,当走到一幢由篱笆围起来的别墅前,里根突然停住了脚步,试图推开别墅大门。那位保镖以为里根又犯糊涂了,轻轻地将他的手从大门上拿开,并对他说:"总统先生,这不是我们的院子,我们该回家了。"里根吃力地对保镖说:"哦,我……我只是想为我的爱人摘一朵玫瑰。"  相似文献   

12.
仲掌生在(美国大众媒体与总统竞选)(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美国总统竞选中进行政治宣传的做法由来已久,采用付款媒体进行宣传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即候选人及其班子制作广告、文献片等,向媒体购买时间或篇幅以播放或刊登政治广告,或发表讲话。最主要的付款媒体形式是电视广告和电视讲话。自1952年大选首次采用电视广告以来,电视广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首先,候选人对电视广告越发重视,广告数量大增。1980年大选阶段,里根班子共制作了254个广告。伴随而来的是广告费用直线上升。1984年,里根和蒙代尔…  相似文献   

13.
竞选班干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是班会课,我们班要竞选班干。老师宣布说:“要当班长的同学请到前面演讲,然后大家投票。”谢岩第一个走到讲台上开始演讲,看得出,他很紧张。演讲完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紧接着是新来的同学于洋也上台去演讲了,这真出乎我意外然而于洋演讲完却再也没有同学去演讲了竞选一下子冷落了下来。老师走上讲台说“如果没有参选的同学,大家就把选票写好在他们俩人里选出一个正班长,一个副班长。”本来我是准备竞选学习委员的,可是这时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也要去竞选班长了。我对老师说:“老师我也要去竞选。”老师…  相似文献   

14.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时跟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都抓了一手很差的牌,他开始抱怨手气不好。他的母亲正色道:“如果你要玩牌,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要管那牌怎么样!”接着又启发道:“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人是上帝,不管什么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番教导,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竭尽自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从一个平民家庭走出来,一步步成为中校、盟军统帅,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人生的道路,不…  相似文献   

15.
杰拉尔丁·安妮·费拉罗,美国首名女性副总统候选人,曾连续担任3届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1984年.她成为沃尔特·蒙代尔的竞选搭档.以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的身份.挑战争取连任的总统里根和副总统布什。  相似文献   

16.
《温暖爱》是一部收集了《读者》杂志十年来经典故事的集子,一共22篇,每一篇都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温暖和让我们前行的力量。《父亲的山歌》里不拘言笑的父亲在山场砸石头,对于生活的艰难父亲从来没有在孩子们面前提及山场离家远,每天天不亮,父亲和大伯出发了,边走,父亲边唱。那时,村庄还是寂静的,歌声在辽阔的夜色中传得很远很远。父亲爱他,即使劳累了一天后,父亲去挑水,也是一只手扶着扁担,另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从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他们各自的政治思想、施政纲领及作风,也包容了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事项及主要特征,循着他们的话音,透过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寻觅到历史的踪影,对美国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建华等人编译的《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精选》(以下简称《精选》)一书读后,可以给人如上启迪。从华盛顿到里根(《精选》一书所收篇目截至里根为止),每位总统就职时,都会于其就职日发表一篇就职演说,这已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面对成千上万的国民,历届总统要借此  相似文献   

18.
笑对失败     
有一个人,他22岁做生意失败;23岁竞选议员失败;24岁重入商海,再次失败,而且赔得一无所有;29岁再次竞选国会议员,又再次失败;46岁再次竞选参议员,又再次失败.而他的生活信念是"永不言败".他在51岁时,竞选总统成功了,干成了一番永载史册的伟业,成为美国历史上,与开国元首华盛顿齐名的最伟大的总统.  相似文献   

19.
般石 《科技文萃》2000,(10):186
美国第16任总统阿拉伯罕·林肯(1809-1865年)被公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事业成功人士,可翻翻他的"老底",却是一位常败将军.不信,看看他自己写下的这段履历:22岁- -做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长失败;24岁--再做生意仍失败;25岁--当选州议员; 26岁--遭到情人去世打击;27岁--几乎陷入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长又遭失败;31 岁--竞选选举团成员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7岁--当上国会议员;39岁- -连任国会议员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选总统.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 《当代学生》2013,(11):40-41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看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上密密麻麻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