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为石门汉隶大字摩崖“衮雪”近拓照片,“衮雪”二字传为曹操手笔,在褒谷中有三处“衮雪”刻石,此为“衮雪”真迹,其余二处皆为临摹之作。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陈列的以东汉、北魏摩崖为主体的“石门十三品”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其中东汉时期镌刻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鄐君碑”)、《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简称“石门颂”)、《右扶丞李君表记》 (简称“李君表记”)、《杨淮杨弼表记》 (简称“杨淮表记”),三国时期镌刻的《李苞通阁道题名》,北魏时期镌刻的《石门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详或略地记载了从汉明帝永  相似文献   

3.
分部在汉中褒谷石门隧道内壁及其南北山崖间的摩崖石刻,统称石门摩崖石刻。其中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世称“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这十三品有很高的价值。在国内当代有不少书法家题词,赞誉十三品是“国之瑰宝”,十三品陈列馆为“书法宝库”。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参观了十三品之后,在题词中写  相似文献   

4.
《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其原址在古褒斜栈道南端(即今陕西省汉中市褒河公社境内)的褒谷之中。1967年因国家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中凿出,于1972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保存完好。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35厘米。文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题额二行作十字,书体皆为汉隶。《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素为历代名家所赏识。自北魏郦道元、宋欧  相似文献   

5.
“石门十三品”是指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以北褒谷石门内外的,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6.
《石门领》本名微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摩崖书法,镌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自清末至今,《石门颂》一直为方家、学人书案前品赏、临习乃至珍藏之范本。国务院将其和“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刻石”一起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文物,东瀛日本将其编入教科书中。“石门颂”及其摩崖刻石驰誉海内外,乃我国古文化之一颗耀眼的明珠!清代杨守敬评《石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流秀一派皆从此出……”。清人张祖翼论:“拓门颂》摩崖刻石,前代虽有著录,而名不甚显。至乾隆间,太仓毕秋帆督关陇,始与《开通褒斜道刻石…  相似文献   

7.
甘肃成县天井山东汉摩崖刻石,为汉隶真迹三大遗存之一。此刻石右下方所刻《五瑞图》,乃汉代石刻画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五瑞图》题款是中国画题款始于汉代的物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石门摩崖石刻是指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古褒斜道上的人工隧道石门内外的、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摩崖石刻。其中《鄐君开通褒钭道摩崖》、《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北魏《石门铭》在我国书法史上特别有名,被古今中外习练书法者奉为楷模。而南宋晏袤《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落成记》则一向被忽视或者引起诸多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把对于时代精神的审美领悟融入了笔端,体现了当时趋优创新的文化选择,而后者则将书法艺术的“人欲”屈就于理学的“天理”。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成功必须在文化选择上趋优创新,并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汉水流域的文化艺术要想取得像石门摩崖石刻那样高超的艺术成就,艺术家和作家们就应该细细地揣摩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象,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趋优创新。  相似文献   

9.
石门摩崖石刻是指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古褒斜道上的人工隧道石门内外的、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摩崖石刻。其中《Chu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北魏《石门铭》在我国书法史上特别有名,被古今中外习练书法者奉为楷模。而南宋晏袤《Chu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落成记》则一向被忽视或者引起诸多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把对于时代精神的审美领悟融入了笔端,体现了当时趋优创新的文化选择,而后者则将书法艺术的“人欲”屈就于理学的“天理”。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成功必须在文化选择上趋优创新,并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汉水流域的文化艺术要想取得像石门摩崖石刻那样高超的艺术成就,艺术家和作家们就应该细细地揣摩现代化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象,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趋优创新。  相似文献   

10.
《甘肃教育》2007,(9X):F0003-F0003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成县以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西狭颂》摩崖石刻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俗称“黄龙碑”,别称“惠安西表”,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狭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1.
《石门铭》是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镌刻在古褒斜栈道南端石门隧道东壁的摩崖石刻,通高175、宽215厘米,文27行,行23字,字径5—6厘米,体介楷隶之间。在此摩崖右下方,另有一段摩崖刻字,其后署名贾三德,世称《石门铭小记》,或《贾三德题记》,这两段摩崖文字记述褒斜道改道和复通石门事,是研究褒斜道及其石门的变迁、通塞的重要资料。在书法上堪与“龙门二十品齐名,以其超逸俊秀之风,在北魏刻石中独树一帜。近代书法家于佑仁师法《石门铭》,卓然自成一家。今人  相似文献   

12.
“唐袁滋题名摩崖”(以下简称“摩崖),是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德宗皇帝派遣以御史中丞袁滋为首的代表团到云南册封蒙异牟寻为云南王,内属归唐,经过“石门”(今云南省盐津县豆沙关)时,摩崖刊题纪事的遗迹。“石门”是秦汉以来从中原地区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之一,一般史书称之为“北路”,也叫“石门道”。“乱峰横插入云霄,一道从天塞海遥”,“摩崖”就刊刻在这悬崖绝壁之上,至今已一千一百八十余年,虽经日晒雨淋,剥蚀严重,但保存尚完好。原文是:“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宕、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  相似文献   

13.
在蜀道中的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群落中,《石门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过去书法界首先肯定了《石门铭》与《石门颂》在书法史上汉魏碑刻中堪称双璧的地位,而今我们在多学科多角度研究蜀道、石门的历史文化之时,不能不重视《石门铭》关于褒斜道石门的正名意义及其重要的记事价值。《石门铭》镌刻于褒谷石门隧道内之东壁,与镌刻于其西壁的《石门颂》(原题额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陕西汉中褒城石门是汉代摩崖刻石的集中地,著名的有《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摩崖大多在路边崖壁上,略加修整后依山而刻。1970年,因修褒河水库,这批刻石被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杨淮表记》,又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位于陕西汉中褒谷之石门西壁。碑高266厘米,上宽70厘米,下宽53厘米,无碑额。表记隶书7行,每行24~26字,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最后一次攻魏,史称“由斜谷出”。这里所说的斜谷,通常指褒斜道而言,如汉《石门颂》摩崖中有“斜谷之川”和“诏书开斜”之句,其“斜谷”和“斜”皆为褒斜道之简称。此道累见于史,且为今人考古调查所证实。其南起汉中褒城,北至郿南之斜峪关,因褒斜二谷而得名,全长四百七十余里。但诸葛亮治乐城,乐城在城固,征之于史,其出兵五丈原,当取道城固,而不经褒谷。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得考  相似文献   

16.
九月底,在汉中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石门十三品”研究会。三十余名有关人员,齐集一堂,交流了研究成果,座谈了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宣传、保护等工作。地处汉中市城北四十余里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迹的瑰宝。褒斜道是我国最早的栈道,全长四百七十余里,对沟通我国古代秦蜀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曾发生过极其重大的作用。位于褒斜道南端的石门,是  相似文献   

17.
著名书法家滕西奇先生,真革隶篆行皆擅,其中尤钟情于隶书,其书斋取名为“师汉堂”,足见其对汉隶的痴情。滕先生的隶书熔百家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他的隶书以《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名碑之精髓为宗,以清隶为用,以今人钱君幻、孙其峰等先生的隶书为辅,以汉简、牍、帛为助,以篆、章草为性情,写出了他自家向貌:端庄严整,朴厚占‘拙,  相似文献   

18.
《家教世界》2014,(4):13-13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横亘着一条大河,“河中”一般都会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也就是说,鸿沟就是楚河汉界。“楚河汉界”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西狭颂》     
<正>【作品概况】《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摩崖石刻。隶书。东汉仇靖撰刻并书丹。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记载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宽340厘米,高220厘米,凡20行,共383字。《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三颂"。  相似文献   

20.
除了规范、严谨和庄重的特点外,乘着汉朝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长风,汉隶的发展也可为万千气象。清人王澍在(《虚中题跋》中写道:“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极,莫有同者。”可见,隶书创作的风气和探索精神自汉代已经蔚然成风。隶书在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