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诗缘情     
正"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对诗歌本体的不同认定。"志"与"情"紧密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在中国诗论的传统中,"诗言志"先于"诗缘情",这或许与孔子的删诗有关。经他删定的"诗三百"成为"经",它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期待,突出诗的教化作用。诗根植于"礼",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伦理道德,"言志"说由此应运而生。但实际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中,诗比"情"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吟唱在我国由来已久。《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吟唱的雏形可见一斑。《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3.
作文如做人,诗意的表达首先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真切的体验。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注重这一层面的指导,纵使能富有文采地表达,也只能落人“伪圣化”的俗套,与作文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学生作文也应该“在心为志”“以文言志”,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以达摒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的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4.
《吴公子札来聘》一文,原载《春秋左传正义》第三十九卷。它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早系统地评述《诗三百》的文章。时间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即周景王一年,鲁襄公二十九年。此时正值春秋社会中叶,是《诗三百》的末期。由于吴公子札所处的时代离《诗三百》大规模产生的时代未及久远,所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贵族对《诗三百》的宏观评价,又可以与历代儒者评《诗三百》相比较,而发现端倪。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观念在先秦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进程。《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其内容始初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左传》提出的"诗以言志",就是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言志"或"称诗言志"。荀子提出的"诗言是,其志也",不仅规范了诗"言志"的内容,而且确认了诗是"言志"的文体,奠定了作诗言志的诗歌创作论。从此"诗言志"说便成了中国古代诗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一个颇耐深思的现象:《诗》称言志,可是全书从头到尾无志字;《诗》主抒情,然而终三百篇只发现一个情字,而笔者以为此情当读为精。志字另外具文探讨,本文专说情何以为精。在笔者看来,研判精与情之间这一转换,对于廓清春秋、战国之交的宗教、哲学、精神、心理、审美几方面相互关系,理顺后世一些文学重大母题的发端、走向,都是不可多得的个案,值得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志”再议     
萌发于《诗经》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其含义一直存在争论,或谓言志即载道,或谓言志即缘情。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志"字意义的不同界定。笔者以为,后世根据对《诗经》及"志"之含义的不同阐释,实际上将"诗言志"分成截然相反的载道和缘情两个理论。  相似文献   

8.
提起《诗经》,人们往往会冠以"诗三百,言志也",总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谈起它的经典承载批判和历史意义,甚至阶级性等,我在本文中主要带领学生谈谈《诗经》的生命意识和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9.
《关雎》是《诗经》的开卷之作。"诗三百",为何要选这首诗作为它的开卷之作呢?很多研究者都曾提出过这个问题,但鲜有认真回答的。本文尝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随所接触的事物而生感,不期然而然地要唱出来,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所以诗歌的产生为时最早,是在生人之初,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自然是口头创作。诗歌一产生就绵延不绝,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开始发达而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的应推《三百篇》即《诗经》。自此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其三,“以意逆志”,这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但要求对原诗全篇大旨进行总体全面的把握。荀子对先秦诗学观念进行了总结,他确认“诗”是“言志”的文体,其所作《佹诗》、《成相》与屈原所作《楚辞》,是“作诗言志”的典范,标明人们将文献《诗》还原为文体的诗,接受意识开始向创作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12.
托物且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怎样在作文中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呢?同学们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寻找要托之物 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相托的,同学们要认真比较筛选,选出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观对象,即找准言"志"之"物".而我们则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寻找:  相似文献   

13.
汉文阅读学的诗性哲理荀子曰 :“诗言是 ,其志也。”(《儒效》)《毛诗序》云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儒家诗教一开始就把三百篇提到“经”的高度 ,确立了“诗以言志”的中华诗学传统。诗之为“经”,表明读诗应采取审美和实用的双重视角 ,除了“入情”之外 ,还要“明志”。对于读书诗的品鉴来说 ,一面要体味作者的诗性情结 ,一面要领悟阅读的诗性哲理。中国诗学史上对“韩以文为诗 ,杜以诗为文”多有指责 ,那是纯粹从文学审美的视角来贬斥这种“押韵散文”的。其实 ,“文章以外 ,诗思尤精。”(欧阳修《六一诗话》)好发…  相似文献   

14.
“诗无达诂”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诗学命题。但关于这一理论形成的具体时间,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记载即“诗无达诂”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诗无达诂”理论产生于西汉,作为一种理论总结,最早见于董仲舒的记载。其实,如果要追寻“诗无达诂”的理论源头,完全可以把这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进行梳理。春秋时期,特别是鲁定公以前,群臣外交谈判,燕享酬酢,常常赋诗言志。这类记载《左传》中颇多,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氏引《诗》,皆非诗人之旨”等,都是为了适应政治和社交的需要,“以己意说诗”,甚至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15.
“诗赋外交”是指在外交场合通过“赋诗言志”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一种外交话语方式.它兴盛于春秋时期,传承千载,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独特的外交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外交场合经常“赋诗言志”,彰显中国“诗赋外交”的魅力,可谓当代中国“诗赋外交”的典范.本文从外交风格、情感沟通、语言感染力、文化影响等四个方面阐述其“赋诗言志”的外交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早在还没有产生文字之前诗就已经出现了,先民时期的诗都是附着音乐和舞蹈的。因为没有文字可以用来记录当时的诗,所以只能口头流传。而诗又作何解释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诗,志也。从言,寺声。"诗在这里训为志。而"志"又作何解呢?《说文解字》中说:"志,意也。从心,之声。"可见诗的作用是表意的,进一步说便是"抒情"。正是由于诗具有独特的抒情作用,因此诗后来慢慢的同乐分离开来了,诗不再附属于乐。这种作为抒情文体的诗歌艺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选》赋、诗、骚三类的排序与《诗》的隐显颇有关联。《诗》虽不入《文选》,但三者的排序是以其与《诗》义的关系来衡量的:《文选》中的"赋"为《诗》之代表,故居首;"诗"虽发展渐异,但与《诗》仍属同途,故而次之;"骚"异于"赋"而疏离于《诗》,故又次之。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开创了“言志”传统,“赋诗言志”在春秋时期的外交场合颇为盛行,人们往往借助诗篇来委婉表达心中的情意。赋诗言志在春秋晚期开始衰歇,一种新的言志样式开始出现。孔子及其弟子一方面将“赋诗”变成“言诗”,一方面改造“赋诗言志”,将“言志”从“赋诗”中解构出来。孔门言志虽然沿承“赋诗言志”传统,但它改变了赋诗来言志的做法,而是直接陈述心中的志向。孔门言志文献在形态上主要呈现两种类型:一是实录型,文本较简短;二是编纂型,其文本较复杂。大抵而论,前者多为实录,后者则经过加工,是出于有意的编纂。通过这些文献,不仅可以了解“赋诗言志”传统的裂变与转向,而且这些文献本身也揭示了孔门的个体修养目标与社会理想,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此外,孔门言志文献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论语》文本生成的若干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全集》中比较难懂的作品”。我是深有同感的。在《野草》各篇中,《雪》要算是较为明朗的了,但各家理解仍然有所不同。如何进行教学,分歧在所难免。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识。《雪》到底有没有象征或寄托呢?鲁迅告诉我们,他“有了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又“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胡了”。可见用不分行不押韵的散文形式来表现诗的内涵,即通过诗的形象、诗的意境以表达“难于直说”的思想感情,应该就是《野草》总的写作特点。《雪》是写景物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应该是有象征或寄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