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夜书》由知青时代的生活和当下社会的生活两部分构成。知青生活的苦难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呈现,充满了苦涩与温情;知青当下的生活则以显性的方式呈现,透露出全面溃败的迹象。小说寄寓着韩少功对文革时代与当下社会这两个时代关系的思考,对知青个体命运的思考,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彰显着韩少功试图用传统笔法和意趣来表现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形式探索。  相似文献   

2.
《日夜书》是韩少功2013年发表的书写知青故事的长篇新作。作为一种知青群的集体亮相、知青故事的再延伸,作者把笔触扩展到后知青时代的社会百象,探讨知青那一代人的精神历程。《日夜书》中韩少功所虚构的这些知青故事是以半碎片化的回忆叙事呈现的,从中我们能挖掘出更深的意味。而对后知青时代的集体精神后遗症,作者也进行了全方位地分析与诠释。在那个知青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到新时期之后的社会激变期,知青一代也经历着乌托邦的追寻与幻灭。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从知青岁月到后知青年代的知青故事,直面知青在社会转型期各自的命运遭遇,关注知青对理想的追寻和理想失落后的无奈。《日夜书》用"私奔"这种仪式来暗示青年人对理想的某种冲动,追求理想的行动受到挫折之后,这一代人没有回避历史,而是选择反思。小说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小说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去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部晚年的作品。《日夜书》是认真地思考当年知青在当今社会中的命运变化,并用实验的文体、敏感的语言、折叠的时间等多重元素来开启对后知青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修改过程》是韩少功在文体形式探索中重构历史经验的努力尝试。小说回望了一群"77级"大学生风起云涌的青春岁月,在多层次的对比中展现个人的命运悲剧,以"戏中戏"的结构实现多重叙述者的介入,力图全方位书写与当下流行元素产生碰撞的陌生化的历史。"77级"们被历史"修改"过的、悲喜交加的人生中寄予了韩少功对个体生存经验的深情追忆,表达了其对人生与时代、文学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真实体悟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在《日夜书》中重新打开了记忆之门,思索着命运的前因后果,在这个过程中,韩少功悄无声息地将命运不可知的神秘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试图使读者明白,人生的复杂与曲折是远超想象的,因此,要收起轻易作出评价与结论的习惯,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有时,慈悲远比懂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著名作家韩少功,推出最新长篇小说《日夜书》。曾经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韩少功,亲身经历了那段不同平常的难忘岁月。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回忆、反思知识青年一代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他在创作了《马桥词典》、《暗示》这两部长篇小说后,历经十年的酝酿构思、数易其稿,"吝啬"地将《日夜书》呈现给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8,(1):11-16
《极花》的现实型题材蕴含着深广的批判,但深沉的生命关怀,使故事中的批判性柔化。其思考触及的根本性问题仍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作为一个动态的进程,现代化在诸多层面上是并不同步的,还伴随着人道主义的危机、传统文化和价值规范的当下命运问题,这些都是社会乱象和社会悲剧诞生的原因。贾平凹以巨大的同情和悲悯,思考这个大转型时代诸多的悲剧性状况,颇为迷惘与无奈。故此,《极花》只是一部重在社会问题呈现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暗示什么     
韩少功说他"想写一本书来推翻这个结论",即"人只能生活在语言中".而文体,乃语言符号的载体,韩少功打破某种文体的习惯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评价韩少功对文体破坏的功过是非亦成为我们的话题之一,但真正要弄明白的是作家以<暗示>为书名,究竟想"暗示"我们什么?我以为,乃是对当下人生存境况的思考与忧虑.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人群最喜欢阅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知青文学”?是知青。为什么是知青?因为知青文学作品里记述的生活是知青们曾经体验过的生活,他们对那个时代以及人生有最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对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从《马桥词典》到《暗示》,韩少功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向,《马桥词典》顺应了西方的“语言学转向”,而《暗示》则是这种转向的反动,走向了“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1.
流行文化已成为当下商业的、消费的、多元的文化样态。它兼具了新潮、开放、融合等时代特征,但同时也在消解着文化的生活意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对流行文化予以阐释并加以引导,让流行文化与传统和时代价值共和谐,进而使流行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时代快速发展,信息社会带来阅读与交流的革命,跨媒介成为地球村村民的生活日常。立足于时代诉求,聚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领域,探究媒介素养的三个维度:信息筛选与甄别、呈现与表达的能力;认知媒介传播方式、特征、功能以及影响,了解媒介如何塑造历史与当下;认知媒介融合的趋势,分析不同媒介的语言形式差异,并能对差异进行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13.
193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各种危机濒临全面爆发之际,由优秀知识分子发动的一场救活乡村以复兴民族国家的乡村建设运动,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欢迎,同时也受到知识界理性地检视与批判。陶行知在上海乡村以"工学团"的形式开展的生活教育,自然也进入到批判者的视野。批判者立足于大众解放和民族国家救亡图存的时代生活需要,批判生活教育者模糊了教育与生活的边界,缺乏对生活的解构和认识,笼统地呼吁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导致生活教育实践偏离其既定的理想目标。他们的批判很难用是与非、对与错给以评判,但其批判性思维、批判的基点和方法,对当下生活教育实践应有借镜,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化思考应有禆益。  相似文献   

14.
夏天敏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当代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关注当下社会现实、逼近生活真实的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写出了云南高原山区人们生存图境的贫穷、困顿与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不断的挣扎、奋起,但周围给了他们太多的重负与覊绊,他们无法挣脱这些规束,深陷苦难的泥沼而欲拔不能。作家在小说里表达了他对农村现实和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陈烨 《教学与管理》2014,(9):146-148
生活方式是在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呈现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呈现出来的生活方式既有共性,同时又存在着个性。本文从体育运动入手,阐述体育运动对青年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时代所发生的一切都以某种方式在校园中呈现出来。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活条件的优越、独生子女的增多,增加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张维 《考试周刊》2010,(51):225-225
一、开放综合,生活育美 进入后工业时代,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和相互融合,社会生活的泛视觉化,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生产与生活中能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立足全体的、综合的视野进行自我思考、判断和创新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语言的进化,图像和文字成为人类关于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视觉信息激增泛滥,更加强化了人们对视觉感官的依赖。人们所接受的信息中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不知不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直观地思考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关键技能。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上)》2010,(13):158-158
作家格非日前在文艺报刊文称:中国当下文学创作遇到非常大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我觉得恐怕就是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可以分两个方面来描述:第一是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特别复杂,个人的生活处在一种自动化的识别当中,不需要思考,所有的东西都向你呈现。  相似文献   

20.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是池莉反映知青生活的一部力作,它以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对成长的青春记忆的无限激情,完成了对新市民小说的一些超越、对知青小说的新的开拓与探索。通过文本细读和横向比较,试图从另类知青文学书写、特殊时代的青春记忆这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