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2.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3.
诗有诗眼。《诗人玉屑》的编者、宋人魏庄之曰:“诗句的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是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作为全诗之眼,引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赞叹呢!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即散文艺术构思的"  相似文献   

4.
古人谓文章的精要处为“眼”,故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好新闻亦需有眼,当指一篇新闻的“神光所聚”之处,如新华社电讯稿《刘朗兰慷慨就义》中的对话:(阎军)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这是这篇消息的“眼”,至今读来,仍可感到17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阎(锡山)军铡刀的浩然正气和博大的精神内涵。“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新闻眼是~篇优秀新闻作品中最能拓展立意、强化主题的关键,或者说是一篇新闻作品中的闪光的亮点,这…  相似文献   

5.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6.
古人作诗、读诗或评诗,都很看重“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后人认为它用得生动、鲜活、传神,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称之为“诗眼”。一则电视新闻中也应当有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镜头,如同一首诗军的“待服”。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遭到枪击,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电视台播放的新闻里有“中弹”这一现场的关键镜头,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1995年间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没有“遇刺”的镜头,也没有“刺”后的镜头,而是用“刺”前的镜头来代替…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8.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新闻眼就是新闻要素和这新闻要素所组成的主题思想。再细一点划分,诸新闻要素组成眼眶、眼眉、眼珠,主题思想是眼神。 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或者虽有眼睛却眼大无神、少神。没有办法,只好半夜三更打电话去找眼睛、找眼神。人民日报9月17日头版《冷冷热热中英街》,是说20年来沙头角的变化。标题是“冷冷热热”,但原文只写了“冷”,没有“热”,构不成完整的主题。只好打电话到深圳,补充了“中英街已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素材。 人民日报9月…  相似文献   

9.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人们往往看报先看题,从标题中寻找惹眼抓人的篇章再进行阅读。这促使我们地方报纸也必须很好地研究标题。 让标题凸现“新闻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新闻也有“新闻眼”。新闻标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凸现“新闻眼”,突出文图中的主要信息或所揭示的主题。 1998年,长江中下游抗洪抢险惊天动地,湖北省长江两岸灾情严重,地处鄂北丘陵地带的随州市虽未受长江洪水的直接威胁,但仍关注着全省的抗洪斗争。 8月18日,随州日报大样一版左下角有一篇200多字的稿子,原题为:《洛阳镇全力保超规划》。我觉得这…  相似文献   

1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新闻稿件中的文眼便是新闻中闪光点之所在,它起到画龙点晴,升华主题作用。因而采写新闻稿,应强化“文眼意识”。在这方面我体会颇深。 1991年2月11日,我县新任县委书记潘宝才、副书记陈德宏到任没几天便去看望家住长江边上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王佩恒,两位书记和王佩恒倾心交谈,对王佩恒事业上孜孜追求精神,书记们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对王佩恒今后发展计划也提了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诗有诗眼,文化新闻亦有其眼。笔者认为文化新闻的一只眼睛是常规报道,而另一只眼睛则是有一定深度、能给人启迪的稿件。新闻贵在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笔者在文化新闻的采写中,努力探寻着文化新闻的“另一只眼”。多思一点古人有一叶知秋的说法。新闻应从偶然中的一件小事,看到一件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在一个人的五官中,眼睛最能“传神”的话,那么,在一张报纸的编排中,标题往往起着“报纸的眼睛”的作用。借“诗眼”作“题眼”诗词中的名句往往被誉为“诗眼”、“词眼”,如果把优美的诗词比作巧夺天工的织缎,那么名句则是诗篇织缎上璀璨的珍珠。许多记者、编辑高手给新闻、通讯拟题时,常到诗山词海中采擷秀丽辞句。《扬眉剑出鞘》、《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到长城非好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用诗词中的佳句制作的标题既贴切恰当,又凝炼精警,令人百读不厌,过目成诵,味之不已. 擷取诗词名句作标题可整句引用,可截用、嵌用,还可改动原句中的某一个词或词组,以准确表达不同的文章内容,不仅没有生吞活剥之陋,反而能出人意表,涉笔成  相似文献   

13.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新闻也有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眼。所谓新闻眼,就是从新闻要素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新闻不论长短,只要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就有了新闻眼,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因为有了新闻眼,新闻才变得耐看耐听;也因为有了新闻眼,好新闻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长河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新闻也有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眼.所谓新闻眼,就是从新闻要素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新闻不论长短,只要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就有了新闻眼,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因为有了新闻眼,新闻才变得耐看耐听,也因为有了新闻眼,好新闻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长河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新闻稿件中的文眼便是新闻中闪光点之所在,它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因而在新闻稿中应强化“文眼意识”,让“这一点”真正闪出光来。在这方面我体会颇深。 1991年2月,江苏南通县新任县委书记潘宝才、副书记陈德宏到任没几天便去看望“皮蛋大王”王佩恒,他俩和王佩恒倾心交谈,对他在事业上孜孜追求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对其今后发展计划也提了些建议。回来后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两位书记一到任为什么要去看望王佩恒?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简报,得知前两任县委书记也去看过王佩恒。我一下子明白了,王佩恒是个体户代表,县委书记和个体户交朋友,不正说明了党对发展个体经济政策不变。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主题想好了,我一口气写完稿件。一看,总  相似文献   

16.
梁衡 《传媒》2000,(11):13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新闻眼就是新闻要素,和这新闻要素所组成的主题思想.再细一点划分,诸新闻要素组成眼眶、眼眉、眼珠,主题思想是眼神. 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或者虽有眼睛却眼磊无神、少神.  相似文献   

17.
诗有“诗眼”,文有文理。一篇报道如能以独有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让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无疑是一篇出色的独家报道。如何在共享信息领域抓出独家报道呢?可采取4种办法:①在新闻延伸上创新角度;②在域外事件中寻找关联;③在反向观察中捕捉意外;④在深度透视中追求独特。  相似文献   

18.
倘说古人赋诗作文讲究关键句、点睛笔,所谓的“诗眼”、“文眼”,则“导读”不妨视为书籍的窗户,是为“书眼”,以便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一篇在胸,统摄全书。 书籍的“导读”自然不是“梗概”、“提要”而近似“书话”、“书评”,却不较“书话”、“书评”来的轻松自如,它不但晓之以理,以识见长,且亦动之以情,娓娓道来。“导读”与“序”似可互通互补,却在形式上更其活泼,亦叙亦评,可长可短,不拘一格。“导读”当然要以它对读者的“导向性”为其本质属性,但它绝不对读者指手划脚,好为人师。一篇值得一读的“导读”应是“文若春华,思如涌泉”,情  相似文献   

19.
王欢 《记者摇篮》2006,(6):12-12
“如何让你遇到我,当我最美丽的时刻”,这是舒婷《致橡树》中的一句诗。而作为记者的我,将这句诗改为“如何让你记住我,当你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在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时穿上“黄色外衣”,明亮的颜色很容易让我“脱颖而出”。而我的第一个提问、第一个递上名片以及第一个伸出右手表示出的友好与谦虚,让采访对象第一眼记住了我。我努力做到的是:第一眼记住我,穿上记者行业中的“黄色领骑衫”!2006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让我永远铭记。这一天,我成功地独家专访了沈阳市反渎职侵权局首任局长蔡铁良。而赢得这个独家专访的机会,要归功于…  相似文献   

20.
所谓“理性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所提供确信息,要使人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后,能受到某种(或某些)教育、启迪,明白一点(或一些)道理,让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在思想上打上较深的烙印,收到“雨过地皮湿”而不是“雨过地皮干”的宣传效果。 怎样才能多写出一些“理性新闻”呢? 一、立意侧重明理。就是要在确定稿件意境时,要侧重于让受众明白某一(些)道理。平铺直叙,就事写事,清汤寡水,味同嚼蜡,就会陷于“一般化”,在预选中就淘汰,寓理干事,事中有理,编者相中,读者(听众、观众)喝彩,即为佳作。诗有“诗眼”,文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