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蓝江 《教学研究》2006,(3):210-214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模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施模式,现以某理工大学艺术学院A班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一、资料的搜集与分析1.社会背景分…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学生的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状况相脱离弊病,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中心型、整体型和水圈型三种晕效应模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施模式,提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应利用好学生人际关系,把握重点,防止均衡用力,同时不遗漏对边缘学生的个体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4.
“开放·体验”德育立足于开放的思维,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形成和完善德性,以情境、体验、指导为结构要素。阐述“开放·体验”德育的基本含义,提出“体验”的主要类型,介绍学校如何通过“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结构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难忘教育”既不是指教育的内容,也不是指教育的模式,而是专指教育的特质,经验地说是教育的色彩, 教育的力度,教育的影响。教育能不能产生效用,与教育的内容固然有关,与实施教育的模式固然有关,但毫无疑问,它与教育的特质、色彩、力度,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教育必得经由受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进而产生悟解,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教育的目的根植于学生的心中。“难忘教育”正是格外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致力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由情感在一定情境中(德育经验课程特别注重于情境的创设)的激活和升华,来使德育的认知落实到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同时使德育要求的行为规范到学生的道德践履中。  相似文献   

6.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是人对人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身处其中两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极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故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性”。坚持德育“双主体’’原则,既是德育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德育“互动”特征的体现,是网络信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反映。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潘月俊 《德育信息》2002,(10):26-27,40
情境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智慧,鼓励受教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的道德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情境之中,充分利用情境的激情、明理、启智、导行、悟德等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我成长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三维"大德育运作机制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德育研究是以一个县市为单元,通过“全市一盘棋”的德育决策,区域性建构以“1234德育活动流程图”和“聚焦疏导法”为主体特征的,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社区德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的有机整合。“三维”大德育运作模式,构建了三方联动、“三维”共振的社会德育场和“三维”德育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小学德育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德育内容需围绕幸福教育和社会平等教育两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社会化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在教育领域的影射,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德育目标泛政治化;德育过程缺失主体性;德育方法的非人本性;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学校德育社会化是学校德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和适应、改造与发展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社会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德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借鉴国外德育经验应该得出的正确结论;学校德育社会化可以从学校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两个方面入手,尝试寻找支持学校德育的阿基米德点。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智育”与“德育”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从更新教育理念、挖掘高职数学在相关专业中“智育”与“德育”因子、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拓展)进行教改探究。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形成既可以有效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需要,又能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人格品行、社会价值观的“双育”数学课程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刘鹏 《天津教育》2021,(2):30-31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培育。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做到"德"与"法"相结合,否则很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理论教育。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一些明显存在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理念的把握,及时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治理模式从统治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学校道德教育功能也应发生变化,从体现"国家—个人"关系的一元维度转变为"国家—共同体—个人"的多元维度,从国家对个人的单一控制模式转变为国家、社会力量、个体等多方力量的多元互动模式。学校道德教育模式也需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示范式榜样教育需代之以现代公民社会共同体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的条件下,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领域也受到终身教育体系“四个支柱”和“学会关心”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问题涉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身份角色和社会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学科视野是前提,而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是关键。从教育社会学视阈出发,运用整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把实证、描述的方法与人文的、理解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学生社会性发展问题研究范式发展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将来能否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大学期间道德社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当前,面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发挥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辈群体的内聚力作用、高校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将丰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为培养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青年大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德育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的挑战,在网上唱响德育的主旋律,努力构建网上德育的新阵地,大力加强网络德育的队伍建设,多形式、多层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德育法制化建设.展望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发展趋势,即具体体现为: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对象主体化,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模式立体化和教育范围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