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价值观、学生观上的本质区别。因此,牢固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话题围绕“怎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讨论,旨在唤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传统的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进行再认识,从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不破不立,破旧…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广大数学教师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主体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价值观、学生观上的本质区别。因此,牢固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话题围绕“怎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讨论,旨在唤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传统的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进行再认识,从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职专这一学习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力的阶段,若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会为其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所以,我们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贾隽 《农村教育》2005,(9):46-46
一、勘工俭学对普及教育的战略意义 1、勤工俭学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素质教育的要义,一是以适应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二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三是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个性为基础的教育。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手段。勤工俭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锻炼场所。  相似文献   

6.
林晓瑛 《现代语文》2004,(5):27-27,22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以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本文从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出发,谈谈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7.
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单纯的科技教育而提出的。它对实现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教育活动中缺失学生主体性,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受到局限,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为提高实效性,应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以人文精神含量为最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探析潘先银素质教育是指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因材施教、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为基本方法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它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征。人的素质是多种多样的,从宏观上讲...  相似文献   

9.
冷渝萍 《科学教育》2004,10(4):14-15
随着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原先的学科型、知识型的教师,逐步向复合型、创新型的教师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为目标;要求教师真正把握教育的真谛,将培养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小学生》2011,(3):7-8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阐明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学校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共性的基础要求,又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意义。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学校素质教育主要南以下几方面素质教育构成。  相似文献   

12.
以学生为本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革新》2005,(4):31-31
在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新时代中,如何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我们认为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培养和造就实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建 《天津教育》2001,(9):23-24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要完成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转变,就要以课程教材改革为载体,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从学生学习的效果反映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此次信息技术课的教材改革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以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人的提高为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论教,学教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素质教育有如下特征: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杨桂娥 《云南教育》2001,(20):32-32
中学英语新大纲新教材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根据外语教学规律和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的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转换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实质是要提高学生素质,从而达到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心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体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代英语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引导学生怎么做人,培养其美好、积极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情感智商,即“情商”的研究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兴趣。情商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情商,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三重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首重理念以素质生成为本,表明教育目标开始由“传授知识”向“培养素质”转换,这一转换引发了教育着眼点在社会与人之间的重新确立--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说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二重理念。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需要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本作保证,这是素质教育的三重理念。它们相互派生、相互蕴含、相互支持,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