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  相似文献   

2.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案例1 前不久,我们听了下原镇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平均分”。其中有一个环节,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后,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这一目的.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均分”的事例。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举了很多事例。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问题解决,感知“平均分”师:今年是狗年(投影出示两只狗的情景),这里有两只可爱的狗,分…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平均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投影仪与投影片;30张圆形卡片;10张三角形卡片;15根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8.
杨德华 《江西教育》2002,(21):28-28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基础,它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可引导学生用“割”、“补”、“拼”的方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把多少个物体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正>一、区分对比,建构除法含义1.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把12个竹笋进行平均分,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区别?引导发现“平均分”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先确定份数;另一种是先确定每一份的数量。将“等份分”和“包含分”融入到平均分的应用过程中去。2.展开活动,学生分一分、圈一圈并用“连减”方法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渗透“连减”模型,引出除法算式。教师提问:“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里各数的意义,并且给出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帮助学生弄懂题中的名词术语。一、直观演示法在低年级,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在讲解某些名词、术语时,常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演示,启发学生思考,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实物演示如教学“把6个桃平均分在2个盘里,每盘几个?”时,首先出示6个桃、2个盘子,然后问:“根据题目的要求,桃应该怎样分?”学生回答:“平均分。”又问:“什么叫平均分?”学生回答不确切。我就按题意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到最后两个盘子里都分到3个桃子。再引导学生得出“平均分”就是“每份都同…  相似文献   

11.
“三象一作”(现象、心象、抽象、操作)的数学认知过程(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及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遵循这一认知过程,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学生搜集、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再通过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心智图像,最后通过层层抽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认识平均分”时,注意创设现象情境,着力于多种分法形象的积累;激活心智图像,着力于平均分内涵的清晰;进行数学抽象,着力于平均分概念的形成;开展操作活动,着力于平均分本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通过“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材中的第1道练习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并说明理由。一位学生认为应该先写分数线,再从下往上写,他说:“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先有平均分的份数,才能有所取的份数,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把取的份数叫分子,好像先有妈,后有儿子一样。”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为他鼓起掌来。由此及彼,我马上想到了真假分数,于是趁热打铁,打破教材的课时界限,将下一课时的“真假分数”提到当前来上,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在分数世界里有没有儿子比母亲大的?”从而形象地得出,“儿子”比“母亲”小的分数是真分数;“儿子”比“母…  相似文献   

16.
日前,听了一节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公开课(六年制第五册第46页例4)。教者引导学生由问题想到两个条件时这样分析:“每组有几个人”,就需要知道“总人数”和“平均分成几组”。而“平均分成几组题目中已直接告诉我们了,总人数知道吗”?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思考:“总人数”没有直接告知,要从这一中间问题继续想下去。翻翻手头的几种参考教案,也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17.
张志红 《教师》2013,(33):35-35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告诉”走向“体验”是平均分概念教学的重大变革.“分桃子”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还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教“除法的初步认识”例1、例2,依据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师应发挥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的功能,引导学生在看看、分分、摆摆、讲讲的过程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并学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