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测评缘由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相似文献   

2.
<正>“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的又一个运算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较难理解,学生在运用其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乘法的意义出发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将是我们教研团队研讨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运算定律》单元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脱离具体情境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难以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何基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呢?  相似文献   

4.
《江西教育》2012,(11):18-19
<正>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教学目标:1.经历提出猜想、验证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通过类比、说理、举例论证,总结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2.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理解乘法分配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3.欣赏数学运算的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身为教师,都企盼自己的数学课堂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方法的引领、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后继学习能力的获得。为了在数学课堂上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不断地实践与摸索着。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堂回放一]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新世纪《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第56页)。 背景说明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一,运算律的表达形式是一个恒等式,是对原来的算式进行恒等变形,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运算本质的把握,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灵活简洁的运算能力;其二,相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言,乘法分配律变化比较多,  相似文献   

7.
朱燕 《教师》2012,(31):105-105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我教过两届四年级的学生,上过两次“乘法分配律”的课,这两次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造就了不同的结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乘法分配律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是频繁出现,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学生计算上的一个难关。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36页。教材分析: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这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乃至对实数、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也同样成立,因此,它们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五条运算定律中,前四条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乘法分配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无论是以前的“根据数值计算发现规律”,还是现行教材中“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也感到头疼。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经历推理过程、运用多元表征,可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帮助学生明晰乘法分配律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54~55。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  相似文献   

12.
尹汶 《辽宁教育》2006,(3):56-57
对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64~65页乘法分配律和练习十四的教学,应认识到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所以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是乘法简算中一个常用的运算定律。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乘法分配律的难点,特意补充了实际生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而且应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我通过逐步分解目标,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律中学生学习最为困难的部分,其困难性源于乘法分配律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组成要素多了,展开算式步骤多了。不但出现加法和乘法两三步混合运算,而且变式类型较多,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运算律"的一部分先行教学,而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四年级下册教学。这样把名称相同、学生容易接受的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结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乘法交换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到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16.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 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与解构,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才能丰富和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与演变,在充分感悟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分配”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以学定教"就是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其在知识规律的探索中体会到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数学。前不久,听了我们同年级组的一位数学老师上了一节《乘法分配律》的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这位老师事先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个含有  相似文献   

18.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一运算定律,笔者通过让学生分析数学乘法分配律→形象教学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形象表演乘法分配律的反用→反复练习,让学生熟记于心→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定律,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68—69页例5)第1课时,新授课。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在《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章节,乘法分配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不同于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因为学生在学习这些定律之前已通过大量的运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对这些定律的学习只是从理性上认识深化,因此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乘法分配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华德红 《考试周刊》2014,(66):74-74
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三大定律是小学学习的运算律内容。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感到生疏、陌生,不能找到相关的知识基础。数学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知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找到相关的旧知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知的模型。有了旧知作为基础,新知的模型才能稳固。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学生最难接受,教材中安排学生大量举例,只能从表面上建立模型,而不能晓其理,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常常出错、混淆。分配律一直是学习的难点,究其原因是没有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找到分配律的"根"——算理。又到学习乘法分配律了,作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