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宋人林光朝首倡"赋圣"说,并得到明代学者的大力推扬,司马相如的赋史地位已由"辞宗"转向"赋圣",标志了从文词向文体的变移。探究其源,"赋圣"说又源自"辞宗"说,以及相如赋的"讽谏"功用,尤其是后人对其"凌云"赋的创作追摹;论其意义,则寓含了由经义到文章、由诗赋到骚赋、由时文变古体的赋史进程;而考查其说的成立,又与赋学观之"经赋"论、"宗汉"观、"代胜"说与"示范"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它的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从骚体到汉代骚体赋再到六朝赋一路走来,继承与创新并存,到了王粲的《登楼赋》,无论从内容还是体式它都表现除了一种楚辞精神的回归,是楚辞精神在发展继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复兴,也因此成为了六朝赋之典范。  相似文献   

3.
司马相如赋有一种相互递进的,一层胜似一层的创作特征,这使相如赋的夸张、想象到了无以复加,令人惊叹的地步。“不可加”是西汉人所特有的审美趣味和心态追求。汉赋大兴于“不可加”之心态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走向了“令后世无以复加”的困境,不过汉赋正是以这种无以复加的极致方式颠覆了旧有文艺观,为文学的自觉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以班固为代表的赋家创制了”京都赋”文学系列,以卢照邻为代表的诗人则在初唐创造出了”京城诗”的文学样式,不能不说是一个颇有意味、也颇有意思的文学现象。而从京都赋到京城诗的这一创作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所呈现的城市文学题材这一文学样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轨迹与原因。  相似文献   

5.
先秦辞赋并非如前人所述是辞赋的萌芽期。它结合了诗、文的特征走向完善与成熟,并具备了三大类赋体格式:以《赋篇》为代表,已露诗体赋之端倪;以《离骚》、《九章》(《桔颂》除外)为代表的骚,于抒情言志、哀怨讽谏与诗无异,而其句式、结构、韵式等与汉骚体赋一致,因而身兼诗、赋双重特质;而《高唐》、《神女》开散体赋之先河。同时,在此之前,《卜居》、《渔父》、“二招”等作品,初具赋体特征,称之为“准赋”  相似文献   

6.
中国赋体散文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的显著变化,世以“文赋”名之。苏轼是宋代赋体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体现了文赋的最高水平。苏轼赋体文学的改革创新在于:其游戏为文与文体解放之间的关系,议论为赋及融合景、事、情、理达到崭新艺术境界的特征与成就,为赋体散文写作拓展了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大人赋》是司马相如仕进与退隐,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流露。从司马迁以来,人们持有的“为讽反劝”之说,值得商榷。本文试从《大人赋》文本、司马相如的人生遭遇、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丽为美是汉大赋最鲜明突出的文体风格 ,从侈靡的“丽以淫”到平实的“丽以则”,反映了汉赋由“辞人之赋”到“诗人之赋”的流别演变。这种一代文体和文风的变化 ,受当时儒家经学教化讽喻思想和尚智求实精神的影响甚大 ,是一个用功利态度和实践理性消解汉赋铺排夸饰的“侈丽”之美的过程 ,也是导致赋体文学衰落的一个思想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赋”、“赋政”本义来看,赋本身具有朝政实用性,赋的产生源于朝政生活的实际需要。烽烟四起、国家危亡之际,夏完淳用《大哀赋》重新承担起了告天子、告天下的赋的社会功用,体现了赋体文学本质的复古与回归。在国家危难之际也用《大哀赋》体现了士子、臣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显示了其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深挚的爱国热忱,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皇家通过献赋与民间搜集等方式,收集整理了大量赋篇。魏晋时期,在收集与整理赋篇的基础上,赋集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真正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赋集生成,且数量颇丰。从集赋到赋集,是人们对赋作文体特点的认识逐步深入和全面的过程,也是人们赋体观念意识慢慢明晰、凸显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论司马相如赋是以“风谏”立义.“风谏”主要是传达讯息,由读者“推显至隐”,与东周“赋诗言志”的传统以及汉代“铺陈其事以直言之”的“六义”之赋有相承和相似之处,而与后世所谓“不敢直言”“微言婉词”的“讽谏”内涵不相涉.从“风谏”到“讽谏”的变化,反映了汉代赋学批评从偏重劝谏的内容和目的到偏重其技巧和效果的变化.“风”在汉代有“风教”“风谏”“委婉”“风兴”等意义,而后世赋学批评中的“风”义也在这几个含义中辗转纠缠.风义的流转,反映了赋学观念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2.
小学和赋的关系,要在学问发端、识字为本。赋中博物取资,用字僻难,诚为知识的类聚,学问的展示。扬雄善用古奇之字,将赋比之“雕虫篆刻”,着眼书体,实为小学和赋关系密切的彰显。自晋而下,用字率从简易,小学和赋由“合”趋“离”。中唐以降,小学衰落,赋体式微,二者愈呈背离。章太炎提出“小学亡而赋不作”,跳脱经学藩篱,视小学为一切学问之本,强调“字本位”,立足革新致用,小学和赋变向回归,实际彻底分途。而至今日,文学和语言分道扬镳,这背后的学理问题在于:小学价值的消解、赋体文学的衰亡、本诸创作的漠视、文学观念的错位。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14.
《历代赋汇》收录了近1,500篇唐代辞赋,这些辞赋中有57篇属于含有西域文化因子的“西域赋”.西域赋的主旨以雅正为主,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现万国来朝,西域献宝的,以此炫耀唐帝国国力的强大,这类赋作的创作模式是:首先,“西域”、“昆仑山”、“胡”、“匈奴”等文化因子代表遥远的地方或遥远的民族出现;其次,对赋中涉及的西域物品进行外观、环境、细节、功能的铺排陈述;最后,颂扬大唐盛世,歌颂帝王的功业德行.另一类是颂扬唐代帝王的功业德行、威震四方,鼓励士人立功,这类赋作的创作模式是:首先,介绍战争背景,表明师出有因;其次,铺叙西域的环境与地理风物;再次,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最后,写赢得胜利,歌颂浩荡的皇恩.  相似文献   

15.
西汉的恋情赋采取以男性为中心的角度,或写女主人公企求爱情,或写她们“愿枕荐席”,带有一定的庸俗情调。东汉末年的恋情赋则改变了西汉的陈腐套路,而代之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表现男女双方纯真情感的交流。角度的不同体现出西汉、东汉士人对女性态度的变化,由贬低到尊重再到仰慕。汉末士人借恋情赋一步步地走向世俗,走向情感,走向内心,进而走向人性的回归与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16.
宫体赋是南朝赋家、赋作题材向贵族宫廷化回归的典型,体现着南朝文人整体的创作心态与审美风尚。在美人书写上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路径:一即美人身份的不断下沉;二即美人描写的弱化与美感构筑的强化。赋家将美人作为宫体赋写作的主要对象,既满足了宫廷贵族日常生活消遣娱乐的需要,又迎合了以统治者为首倡导的重“篇什之美”的审美风尚。赋中对美人“氛围感”的精巧营构、对男女情爱的直言书写,或有“肤脆骨弱”之嫌,但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却是对一直以来以“扬诗守礼”为审美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写情”类题材赋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赋”字源于社会劳动生活的实际需要,赋体亦是为了满足“赋政”这种社会政治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形式。赋政促使了赋体的萌芽、形成与繁兴。赋字、赋政、赋体所具有的朝政实用性、铺陈体物性、宏观包容性则为后世文人从其身上发展和衍生出各种赋的类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的扬雄主要有两种形象,一为献赋入仕的宫廷侍从,一为闭屋著述的草《玄》者。扬雄献赋本为讽谏,但因“劝百讽一”的矛盾,其讽喻之义往往淹没在华丽的形式中,所以唐诗称引其献赋时,多与入仕或宫廷侍从相联系,而较少注意其讽谏,称引草《玄》事时则看到了扬雄的不得已与高尚的人格。对扬雄的吟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出与处的思考,献赋入仕是他们用世思想的反映,而白首草《玄》则是他们对人格的追求,是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份固守。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8-102
汉代辞赋的发展与汉朝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汉代献赋风尚与汉朝养士制度、内外朝制度、帝王喜好、文学奖励制度、礼乐制度和郎官职责等方面密切相关。养士制度和内外朝制度使赋家汇聚在中央朝廷,形成了作为献赋主体的赋家群;帝王的喜好和文学奖励制度调动了赋家献赋的积极性,使献赋之风盛行朝野;礼乐制度和郎官的职责则使兼有郎官身份的赋家"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