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诔文是在古代诔辞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文体。东汉诔文在体制模式上已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曹植在继承东汉诔文的同时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叙事因素的介入,扩大了诔主的范围:首次为婴儿作诔,个体情感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4.
赵征 《文教资料》2011,(22):4-5
隋唐以前的碑文与诔文均源于诗,吸纳铭文与颂文"述德"的功能,并且在思想内容、文体功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存在不可隔断的相似性。本文对此二者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碑、诔两种文体特征相近但并不完全雷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唐以后诔文被碑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其在万乘”条,标点值得一议;“逮尼父之卒”条,有两处可作校字之议。“至柳妻之诔惠子”句的译文问题;辨证歌文王、颂后稷的篇名,刘勰并未将《诗经》中述祖的颂诗列作诔文;指出“淮雨”的校改问题;“庸器”的训释;论蔡邕碑文的四句之解释;郗、郄二姓,自不应互混,“”应校改为“郗”;碑文的出现晚于诔文,“事先于诔”自应指最早立碑之举;碑文的写法可以接近于铭,可以类似于诔,但铭文、诔文都不能取代碑文,它是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向来重视对死者的哀悼.悼文名目繁多,《文心雕龙》将其分为诔、碑、哀、吊四种.“诔”是临丧而作的祭文,“碑”是刻石墓前,以述死者功德行状,“哀”为追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诔碑"篇阐发了自己的诔文写作观念,其中有对诔文内容中增添的述哀成分的肯定,对语言简要性的要求,对骈化形式的追求。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种种原因,刘勰的诔文写作观念也存在一定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9.
诔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文心雕龙》与《文选》均对这一文体进行了评论与选录。由于刘勰和萧统的著述宗旨存在差异,体现在诔文的评录标准上,两者亦有所不同。本文试从诔文的文体功能、体制特征和文体特点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两者之差异及原因,并对诔文的生成和流变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用于哀悼和祭奠的文体主要有诛、哀、吊、祭四种,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就简要地谈谈这四种文体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诔。诔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悼词文体。《周礼》:“(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六日诔。”郑玄注日:“诔,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由此可见,在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画像是埋入地下的一种特殊的画作,是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产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从图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服务于墓主人,与丧葬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幽冥世界的关怀与想象,始终是汉代画像着意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譬如由体现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汉代画像里便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理环境较为偏僻封闭,毕节市七星关区汉族的丧葬仪式保存得相对完整。仪式中的唱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其中“拜忏”环节的唱本,主要以死者媳妇为主要训诫对象,颂扬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倡导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因果报应为保障,期望实现家庭和谐、老有所养等愿望诉求。唱本语言俚俗,使用较多修辞手法,情感抒发较为直白。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我国玉器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时,用于丧葬的玉制品有了明显的发展。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即玉衣,是颇具特色的汉代玉制品。玉衣之作,兴于东周,盛于两汉,衰于魏初。玉衣仿照人体形状而作,以便盛放死者。玉衣的使用,从不完备到逐渐完备,经历了较长时间,才最终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14.
《孝经》与两汉的孝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代,《孝经》思想社会化,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尊敬、赡养父母,安葬、祭祀父母,蔚然成风,两汉成为孝子辈出、孝行兴盛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亭与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界对汉代的亭、邮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根据近年一些新资料认为:(1)汉代的亭并不隶属于乡,其性质是禁盗贼,和掌管民政的乡里不同,和乡是平行关系;(2)邮在西汉时是地方上的文书传送体系中的一种机构,东汉人以为西汉时邮被置取代是没有根据的;(3)汉代的驿,主要指传递文书,信件的驿马,驿成为驿站当在汉以后。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下半叶,蒙汉关系出现和好局面,地处北疆的丰州川,迁移来大批汉人,居民成分发生变化。随着汉人的到来,内地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也在这里传播开来,使这里的政治生活出现变化、经济生活有了改观,蒙汉人民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呈现新态势。  相似文献   

17.
汉代社会的等级性特征不仅表现在社会成员生前,在丧葬福利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丧葬福利主要施行于贵族、官僚等阶层,有着典型的身份性特征.丧葬福利内容主要有丧假、赙赠、赐茔地、赠印绶、荫子等,等级差别鲜明.与西汉相比,东汉丧葬福利的规定更加具体.丧葬福利客观上助长了当时的厚葬风气.实施丧葬福利的目的是笼络臣下,推行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教化.  相似文献   

18.
齐鲁籍作家王禹偁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初文坛“白体”诗的代表作家和“复古派”的核心,齐鲁籍作家王禹偁以丰富而优秀的创作实绩著称于世。本文结合其文学主张及诗文作品,论述了王禹偁为宋初文坛摆脱颓糜之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北魏孝帝改革包括极为详尽的内容,它要求鲜卑族在生活方式上上向汉族告拢,如改汉姓、着汉装、操汉语、与汉族通婚、遵守汉族的丧葬礼仪,这些政策与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一起,促成了鲜卑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在鲜卑族体消失的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