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2.
张勃 《文化遗产》2014,(1):34-40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应该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化。当今中国的城市,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包装”及再传播,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一些富有创意的新闻策划与传播活动,在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也为媒体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为城市文化生活带来新活力。在2006年夏季,全国各地围绕传统的“七夕节”,兴起了炒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0038-I0038,F0003
《七夕东方情人节》是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围绕“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以“爱情”为主题,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和使命的节庆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从2006年6月开始.持续到2006年11月.历时长达半年之久。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民俗节日中,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观星祈愿、乞巧会等传统习俗流传已久,闽南一带甚至衍生"做十六岁"成年礼的习俗。但进入现代社会,七夕却已被视为"中国情人节",各地的活动逐渐偏向以爱情为主题,和传统习俗已有若干差别。本文将以亚洲的两个城市——台湾的台北、日本的仙台为例,对其七夕活动进行观察与比较。台北的七夕,以霞海城隍庙为一个聚焦点,板桥林家花园的七夕活动和大稻埕烟火节都和它连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七夕节庆网络。仙台的七夕,以商业区的彩饰、烟火为重点,形成观光热潮,也代表日本七夕的特色。这两个城市的七夕活动都代表了现代都市、节日的创意文化。  相似文献   

6.
8月12日是七夕,中国传统“情人节”,很多朋友向我们咨询,如何能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锦上添花?求婚,当然是求婚。[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06,(28):29-29
“七夕”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情人节。爱浪漫的你如何装饰自己的爱巢呢?本期,我们邀请龙发装饰FA专家工作室为你解析、展示一套充满喜庆氛围的别墅婚房设计,让你领略浪漫也是可以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细节间悄然流露的。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应立法面对“电子垃圾”高峰;博物馆应该敞开大门;布置作业岂容“声讯寻租”;何必定七夕为中国情人节。  相似文献   

9.
罗毅 《中国广播》2013,(2):86-86
和合之道概括起来,主体内容是“三、四、五”系统。 所谓“三”,是指三大活动。 1.芒果Radio祥和中国节。祥和中国节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中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品牌形象。祥和中国年于2011年推送到湖南卫视,  相似文献   

10.
李娜 《报刊之友》2013,(10):138-139
面对当下的中国受众,中国现代文化心理对广告语的影响毋庸置疑。而中国现代文化心理又受到西方文化心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冲击,广告语也明显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西方特色的现象。本文就试图通过对具体广告语的案例进行仔细分析,从“自由”、“个性”、m}夹感”等元素入手深入探讨西方文化心理对广告语的影响,并从“儿时的回忆”、“自然的皈依”、“人生的安居”等方面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所作出的抵抗。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和全球化导致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是现代化的催化剂,所以,大众传媒使少数民族传统被解构、断裂和碎片化,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诱因之一。但是,大众传媒也可以修补、重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对于少数民族产生积极的传统文化认同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媒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它们自身的形象也往往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塑造主流媒体“真实可信”的国际形象,成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确立中国积极形象的一个关键部分。全球公众在对中国形象,包括中国传媒形象进行认知时,早已接受了占国际主流的西方大众传媒对中国的描绘。长期以来,虽然中国的电视台在国内公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但在国际上,却被贴上了“党国媒体”的标签,影响公信力的发挥。锻造内功的改革和发放外力的传播要同时并举,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国家电视应该转向公共服务体制,在全球市场中,吸取西方传播思想和制度设计的精华,建设具有民族传统和中华特色的当代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由于市场经济以利益的追逐为根本目标,只能带来少量经济利益甚至不能带来利润收获的文化传播自然也就无法显示出它的诱惑力,因此出现了传统的名著和价值观念少有顾及和关注的状况。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并直接体现在对中国大众文化传播的诱导上。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世界的西方化”大量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四散开来,其诱导核心是创造了一大批模仿西方大众文化生产创作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他们在生产…  相似文献   

14.
张金 《出版参考》2010,(17):27-27
随着现代医学的“对抗式”“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缺点的不断显现,中国传统医学整体养生保健和手法调理的理念不断被接受,其简、便、廉、无或少副作用的优点,也使得中医药被西方不少人所试用,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传统技艺“走出去”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河南卫视坚守文化责任,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其春晚、元宵、端午、七夕、重阳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取得了一定成功。而面对“出圈”后期待值水涨船高,不可避免的审美疲劳,如何让“奇妙游”继续奇妙下去?如何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可持续发展?深化认识、深入挖掘和浅近有趣、浅显生动的深浅之道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金倩 《大观周刊》2011,(33):17-18
《京华烟云》是一部借助英语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巨著。在小说中,作者将中国京剧腔调中老北京式的“大碗茶”、“四合院”搬到了西方的各个角落,并为其融入了西方钢琴曲中的“咖啡厅”与“哥特式建筑”,以此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风俗、哲学甚至是人性。所以,在写作时,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做了翻译所必须的转换,而在将其重新译为汉语时对这些转换要做相应的还原。本文通过张振玉的汉译本并结合白靖宇的《文化与翻译》对《京华烟云》中“文化还原”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2年8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人们把它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从中午12点至晚10点30,推出七夕大型电视直播节目。用这么长的时间,邀请这么多的明星,直播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这在我国电视台的文艺直播记录中是空前的。我为中央电视台的气魄和  相似文献   

18.
吕姣姣 《出版广角》2021,(19):84-86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源起的见证,也是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的精神力量.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现实中,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保持本原不褪色,还需要焕发新的生机,保证自身的延续性.河南卫视自2021年春节晚会"出圈"以来,借助本土传统文化优势乘势而上,在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精心策划了口碑和传播效果俱佳的中国传统节日晚会.本文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为起点,通过分析河南卫视系列晚会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成功实践,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期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对外宣传片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责任。中国对外宣传片经历了由“相对模糊”到“被动提供”再到“主动投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内容上,对外宣传片可借用西方“叙述模式”,增加客观性和故事性,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降低一些“语境”高度,以便西方理解。在发行上,可以增加境外播放频率,变“单一”传播渠道为“多样化”传播渠道,以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对外宣传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沫 《青年记者》2012,(8):72-73
广告沟通受制于文化 广告属于大众传媒之一,因此广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意识形态的烙印.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是从文案角度还是诉求角度来看,广告符号的运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表现.各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表现对广告有着很深的影响.而“广告能否被认同,关键在于这种广告本身能否体现该时代或文化圈的共同经验、价值取向,能否折射与渗透出一种社会文化的安排和群体共同的价值目标.”①所以,广告在投放地区能否被接纳和本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制约着广告的诉求及其表现策略,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