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8~6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五年制数学第九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能够用方程在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3二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原人教版统编教材(第九册五年制)比,本单元在内容及编排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单元教学内容几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几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比。二、单元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街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陈祛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人用题。三、单元教学建议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创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及整数除论的意义的基…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值的意义:记住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比的意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既能加强比与分数、除法等知识  相似文献   

9.
熊自斌 《江西教育》2006,(11):40-4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2.记住比各部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3.理解并掌握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  相似文献   

11.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备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及自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钱守旺 《四川教育》2007,(11):28-28
"比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精心安排了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本套教材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9~50页。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胄色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4.
分数可以表示数量、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示比、表示除法等.分数教学,应通过计数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与运算;利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统一性的认识;应关注分数的多重意义,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分数.  相似文献   

15.
孙玉春 《辽宁教育》2008,(11):55-5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6页至4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求比值,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3.感知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竞技场上的比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内容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理解比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比;熟记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求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转化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二、教学设想为了较好地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说明两个数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并逐渐抽象出比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第68~7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感悟比的意义。(2)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1期张秋英老师的《再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文,收获颇多。现以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和教法学法的新理念为出发点,与张老师及广大同行互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使学生不“生拉硬拽”地去理解、构建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51页的“回顾与整理”,第51~53页的第1~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对“认识分数”单元有关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的含义,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