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棕树情     
在我出生的第二天,父母在老屋后栽种了一棵小棕树。孩提的我根本不知父母植树的用老何在,只是常常看看那伴我生长的小棕树,摸摸那青青的叶,墩墩的干。长大了,我才明白:父母植树不仅是为美化家园,而且是用“拟人”的手法望我成材。孩提的我却有负于父母的厚望。5岁的那年秋天,我和几位伙伴在墙脚下煮“毛毛饭”。那“秋天里的一把火”使老屋浓烟滚滚,多亏解放军叔叔及时赶来才得以扑灭。两年后,父母整修好房屋,而不久后的第二场大火烧得更惨,父母哭天喊地。除了酿成这两次大的祸害,我还耍一些“小聪明”。为了证明我扯猪革的“…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江苏如东读者张娴珍来信:我喜欢“家教信箱”,它能提供有困难的父母一些客观的处理方法。“父母茶座”也很好看,让我了解不同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并常想若是自己会怎么做。我女儿3岁了,我也有许多教养上的问题,能不能随时请教你们?能不能在“父母茶座”上请大家来帮我解  相似文献   

3.
朱莉  木制墙 《家庭教育》2009,(10):32-33
经常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问我:“张老师,你认为什么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回答是:“健康、快乐。”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健康不健康,快乐不快乐?”  相似文献   

4.
美国孩子讲话做事的神态、口吻。与大人一样,跟他们讲话,就像是对着一个小大人。孩子常常对父母说“你伤了我的感情。”“我非常生气。”“我不会这样做,因为”“你们为什么会……?”“我觉得……”他们称呼父母,有时用名字,如约翰、玛莉妞、彼德等等。在与美国家庭的交往中,我发现美国父母本身,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相当关注。那么美国父母是从哪些方面启蒙孩子的呢? 理解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常常听到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内涵。如果孩子问父亲“爸爸,你可以陪我玩一玩吗?”如果父亲说“不行,你怎么这…  相似文献   

5.
我的心理咨询专线电话铃响过,一位老朋友约我谈谈他孩子的问题。他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见面后刚刚坐定,顾不上老朋友相见的许多客套话,他便急切地直奔主题:“老马,你说,与孩子怎么会这样难于沟通呢?你看,这是她的作文。”我接过作文,但见字迹清秀,第一印象挺不错。再看内容,大意是“我”躺在自己的屋里,时时眼望与父母的屋子相隔的那扇小窗,似乎心与父母的心隔得很远。父母对“我”为什么那么不理解,“我”多么想打开那扇小窗。文中记下了父母对“我”不理解的几个故事。“你看,明明是她不求上进,不知拼搏,还说大人不…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卓有成效,家长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不”字。1.不炫耀学历。现代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的学历越来越高。父母不要特意在教师面前显示和炫耀自己的高学历,如“我是医学硕士”、“我是留美博士”。据笔者2001年7月~8月对80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抽样调查发现,97%的教师都喜欢与“同等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样的父母“容易沟通”,而不喜欢与“高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些父母与“低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相比,“更难相处”。可见,父母的高学历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  相似文献   

7.
《南昌教育》2006,(7):61-62
“父母期望太高给了我太大的压力。这次我肯定考不上大学,父母一定很失望,我十分惭愧……考完试我准备去创业……”  相似文献   

8.
杨波  肖梅 《家庭教育》2007,(2X):18-19
“我儿子凡事三分钟热度,兴趣怎么培养”,“我女儿对音乐有兴趣,可让她学琴她又没兴趣了”,“我儿子对围棋感兴趣,我希望他学画,该怎么引导”……说到孩子的兴趣培养,父母困惑很多,本期,我们就请有经验的父母为大家解惑。[编按]  相似文献   

9.
心船的港湾     
过去,听到同龄人为“个人隐私”与父母不和的事,总觉得有些好笑。与父母争吵,无非只是为了一个带锁的空间。但如果父母尊重你,那么即使没有锁,他们也不会去侵犯你的“隐私”。反之,如果父母要探视这个“空间”,一把锁又怎能拦得住呢?在我书桌的右侧,就有一个带锁的抽屉,是父母在我刚入中学之前给我用的。如上所说,我对这把钥匙并不太在意,钥匙便一直插在锁眼里,久而久之竟然已无法转动,这锁也就成了摆设。但我父母从来也不会去开启这个抽屉,于是这个抽屉便成了我储藏旧物的所在。拉开抽屉,一眼就能看到一本《同学录》。因为…  相似文献   

10.
我的名字叫符号,也有一个平凡而不平常的故事。真奇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我父母竟把名字起名为“符号”,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我父母给我取此名,含义便是“小小标点符号,看看不起眼,其实很重要”,其最深之意便是父母希望我做一个平凡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既然我叫符号,那就是说所有标点符号皆归我管。我也为之骄傲,不过有时候,我对自己手下的“小喽罗”也有点健忘。有一次“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不认自家人”,那次数学测验,我把加号看成了除号,就拿不到满分。卷子发下来我也莫名其妙,怎么自己名叫“符号…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学校开展“爱父母”的教育活动,我思考着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活动开始,我作了动员,要求学生开展调查:①父母怎样辛勤地养育自己;②父母怎样辛勤地为祖国工作;③父母对自己有哪些希望。在调查的基础上,我在班上召开了以“夸夸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2.
不得已 无可奈何学种植 我曾经是一个“后进生”,一个典型的“后进生”:老师烦,同学嫌,父母怨。2004年中考仅考了152分。8月份,眼看高中即将开学,可我还不知道到哪里上学,父母越来越急,我愈来愈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锁不住的爱     
锁的作用显而易见,是用来锁门的。可是,我心中有道门,却被一把锁打开了。步入中学,同学们纷纷向父母发表“独立宣言”,我也不例外,有些想法再不向朝夕相处的父母倾吐。“我长大了,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了。”坐在书桌前,对着日记本,常常这样呆呆地想。  相似文献   

14.
男生与女生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高中,早砦成为大人。不久,我终于进入了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带着一份喜悦与激动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高中了……”而父母却笑着说:“不,孩子,成为高中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了……”  相似文献   

15.
张亚丽 《家长》2009,(5):6-7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孩子通常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我想做的事家长不让我做。”“在决定有关我的事时,父母从不听我的意见,他们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在学习上已经努力了,可父母还是不满意。”“父母从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经常训斥我,甚至还打我。”“与父母在一起,我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我感到在家中不自由。”  相似文献   

16.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17.
放飞     
好不容易有了兴趣,告诉父母要“欣赏”中外名。没想到,一向支持我多看书的父母听了我的要求后,却现出了那种诧异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神态。  相似文献   

18.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了对巴迪幼年时第一次写的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父母的评价不同,但其中却隐藏着共同的情感——爱。怎么让十来岁的孩子体会父母不同的爱呢?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辩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四、期望父母莫把“开饭”当“开庭”晓民(初二男生14岁):我对父母的期望只有一个——别再把“开饭”当“开庭”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晚上我们家开饭的时间,就变成了父母对我“开庭审讯”的专用时间。这几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白天父母上班我上学,晚饭后又是父母给我规定的温习功课的时间。所以,晚饭时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交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那一番对我学习、与同学交往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讯式”的询问。稍有不如他们意的地方,轻则给我上起“思想政治课”,大讲特讲一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之…  相似文献   

20.
记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决定教他识字,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我希望通过识字教育使孩子变得聪颖、早慧,但我心中有一把“尺”,有了这把“尺”,我施行的识字教育并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由希望转而失望,由热忱转为冷淡,由投入转成放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