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应加快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地方文献的建设道路,规范地方文献管理,体现地方文献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2.
该文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加强港澳珠三角地区地方文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就港澳珠三角地区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等作了具体的阐述。并提出,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作好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从地方文献的概念、特征、意义和作用以及收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高校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4.
试论地域文化中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文献资源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文献的特殊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它客观反映了一个地方历史发展的轨迹。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该通过建立地方文献收藏体系、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专业人才管理队伍、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现状出发,探讨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法和措施,并就建立地区信息资源中心、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转化为高校教育资源等方面论述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间文献是历史与现实的存在,是客家研究和地方客家工作的宝贵资源。目前,客家文献资源建设主要是比较单一的客家谱牒的搜集、整理和文献数据库的初步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客家研究和客家工作的需要。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需要解决建设主体、科学规范、人才与投入、保护与开发利用等诸多问题。要大力推进客家认同和客家研究科学化、地方客家工作常态化;要建立政府主导,民间与事业单位、社团参与的资源建设主体;要进行专业化、现代化的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要充分发挥客家文献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改变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的社会基础薄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文献因其特殊制作工艺,是历代文献中保存寿命最短的,现在正面临着损毁消失的局面,尤其是地方民国时期文献的境况更是堪忧。高校图书馆有保护地方民国时期文献的优势:相对好的馆舍、专业的工作人员、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等,因此高校图书馆有保护地方民国时期文献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身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临沂大学图书馆对民国时期沂蒙文献广义领域的保护,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经验,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民国时期文献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探讨地方文献的定义、特点以及搜集整理海南地方文献的措施、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海南建设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实际,对海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献是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界公认的重要文献资源之一。本文在阐述地方文献的涵义、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地方文献建设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地方文献馆藏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毕节地区地方文献具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方性强和民族性浓厚等特征。文献建设中的重点应该是与本地经济科研相关的文献资料、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和收集历代地方人士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期建成全省甚至全国某一方面的特色文献资料中心。成立地方文献开发组织,广开收集渠道,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设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实现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让地方文献发挥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否存在 ,这是近年来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了否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存在的新派理论观点 ,并以此为基础 ,从 19世纪社会变革而导致的一种哲学精神和人的观念变化的角度 ,粗略地推演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肯定了它作为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的西方文学主流的存在 ;并针对自然主义文学取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 ,简单勾画了自然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信息的数字化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活动方式;键盘敲击代替执笔书写改变了创作主体的思维模式;网络世界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表现范围;文本表达的丰富多样打破了文学类型之问的界限;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文学的创作与交流。从消极方面讲,浅俗化写作削平了文字的意义深度;具象化写作堵塞了文学的想象空间;传播空间的拓展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纸墨文学的出版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语义及逻辑上分祈了“历史文学”这一概念,认为:“历史文学”在语义指向上模糊不清,逻辑上自相矛盾,不足以自成一种文体。因此,现在社会上通行的对“历史文学”及其作品的认识和定位实际上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历史文学的意义应该是:历史中的文学,而不是以历史为创作对象或创作主题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世界文学的维度凸显了文学自身的纯粹性和尊严,并担负着弘扬世界主义的使命。中国本土的世界文学资源异常丰富,如世界文学观念意识,世界文学史写作,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学科史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对其认真加以提炼,将有可能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学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文学类型,既有利于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读者的鉴赏。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文艺的生态学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文学首先是人学,它应当为人的生态本性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而存在,建立起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应该作为文艺生态学的终极目标。成都大学文艺学教授曾永成先生的专著《文艺的绿色之思》正是以此为宗旨,从人类生态学和美感的自然生成这个独特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文艺的本色、文艺的生成与发展,还原了文艺理论应有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给传统僵化的文艺理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重新回到艺术的本体和人类生命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文学的科学性是指蕴含在文学形象中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审美理想、艺术理解和“诗的思想”。由于它的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掩盖了其真实面貌,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提文学的科学性这个属性。而研究文学的科学性,对于深刻揭示和正确文学这一社会属性、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消除庸俗文学、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决不会重蹈科学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19.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质的再认识可以从新的高度剖析文学史,进而使对文学规律的揭示向纵深发展。文学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审美实践,因而文学史是审美需求与审美方式并行发展的历史,文学史的教学要注意为文学范畴的演进描绘出人类审美历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