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名是特定地区地理特征的语言文字符号。地理特征则是甲地与乙地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也可称为地方标志。地名就是通过地理特征(即地方标志)表现出地方差异。当人们在为他们生活或经过的地区选择地名时,通过对周围地理特征的比较、筛选和概括,最终选中了认识这一地区的坐标点,也就是地方标志作为地名。尽管地名数以万计,但是提供选择的地方标志无  相似文献   

2.
现状、原因、对策: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供给及其绩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探究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地区差距的原因,应当从两个视角综合分析:一是中央视角,即中央政策的地区性倾斜以及“地方梯度分权”是导致公共服务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二是地方视角,即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既源于地区间自然条件、区位、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又源于地方政府的发展偏好、政策能力以及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入手: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的关系;将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心;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协作互补功能的地区发展战略,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我国不同省份考生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很大差异.以“211工程”院校为例,直辖市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东北地区考入“211工程”院校机会较大,而考生多的省份则相对较小,个别省份之间两极化现象严重.可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整招生计划;国家宏观统筹调控;因地制宜地遏制招生本地化现象;拓宽高校的经费筹集渠道;增强对地方的服务意识,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等措施,来有效地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入学机会的差异,维护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除了承受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外,还要承受因学校因素、地区因素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压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身心症状比一般高校的大学生严重;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权化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但分权化的后果如何还存在争论。现有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 ,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可以改进公共品供给的效率 ;而居民的社区选择权则是地方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财政分权不仅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还有助于制度创新 ,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降低公共品的供给 ,特别是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 ,除非选民能够有效约束当地政府。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地方公共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表明:2001-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都在增加,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地方普通小学的比例都在减少,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中等教育的比例在减少,但是同期西部地区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中等教育的比例在提高;2001-2011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表现为,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和地方普通高中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是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初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该数据是中部地区增长最快,而在东部地区,各类学校的该数据增长都是最慢的。从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看,中部凹陷问题突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教育投入与学费的比值明显高于普通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存在地区趋同的现象原因在于处于同一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传统,支出水平趋于相似;处于同一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具有相似的经济基础,其财政支出水平也趋于相似;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造成财政支出地区趋同的原因之一;分权化背景下地方官员的竞争及其互相学习的行为也会导致地区趋同。  相似文献   

8.
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的税费改革,在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的同时,重构的财政体系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必然产生影响。由于东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不同,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存在较大差别: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较以前更有保障并略有增加;西部地区则只能勉强维持现状,且历史遗留的巨大债务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9.
宋代山东是镇市分布较为密集和镇市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分布密度大致呈现为鲁西北高于鲁西南;鲁西南高于胶东半岛。山东镇市按经济类型划分,则可划分为三类:商业型镇市;地方市场型镇市;产业型镇市。  相似文献   

10.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政策,以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变化,在儒学、书院不断增加的同时,增置了数量众多的义学;在改流较早的地方,施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文教政策,以儒学教育为主;改流稍晚之地,儒学教育、寺庙教育相伴而行,两者互为补充;未改流地方,则以寺庙教育为主,形成二元化的教育体系。明清傣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日军对滇西妇女的性暴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滇西沦陷区的各族妇女遭到了日军士兵的残暴迫害,很多少数民族妇女被强征作慰安妇,受尽了屈辱和劫难。  相似文献   

12.
明朝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军民联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抗倭过程中,少林僧兵在护国及积极入世思想的驱使下,积极参与,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不仅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入侵,而且也为自身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13.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侵略。侵略的手段多种多样,忠灵塔与慰灵祭就是其中两种特殊形式。日本侵略者建造忠灵塔,举行慰灵祭,一方面纪念、祭奠战死的日、伪官兵,欺骗日军及伪军继续为侵略战争卖命;另一方面,强迫当地人民参加祭拜,侮辱民族感情,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这些做法,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属于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邓小平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建政、建党、建军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政权建设是邓小平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成功,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5.
台湾同胞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对敌工作;进行医疗和制药工作;制造战时急需物品.帮助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武装斗争;团结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一起抗日;发起台湾光复运动和参加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被强征到日军中的台籍士兵纷纷起义投诚,参加抗日。  相似文献   

16.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整风运动有其明显的地方特征。具体表现为:斗争复杂,整风适时,整风与根据地敌,我,顽之间的斗争相交叉;整风与审查干部相渗透,整风运动发展与战备反攻相衔接。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整风运动取得了重要成效,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紧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7.
桂南会战前,新桂系成立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以动员民众和配合军队作战。会战结束后,因日本从桂南撤退,参加桂南会战的中央军也撤离广西,在广西既无外患又无内忧的情况下,因担心学生军为中共所控制,在部分学生要求复学的呼声中,新桂系以学生军被"赤化"了为借口而将其解散。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后,中国的思想界激变异常,国内文艺批评也随之流派纷呈,各为阵地,互相攻讦。直到日寇铁蹄由国之东北长驱南下,强占华北,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命脉时,这种境况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号召下有所收敛,并逐步走向立场统一、思想同化的有利于全民抗战的局面。政治因素的介入必然会使一些批评家在向传统告别、与自我决裂时忍受着剧痛,这也使得现代文艺批评的政治化重塑过程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20.
日本侵略战争的发动不能仅归咎于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煽动,在以往的阶级分析法中被认作受害者的许多普通日本民众、部分思想文化界人士在战争中也扮演了积极角色,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右翼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氛围。把握军国主义社会结构有助于促进日本国民对战争罪责的清醒认识,也是遏制今日日本军国主义回潮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