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标·教材·学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发挥语文交际工具这一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熏陶。像《海燕》这种名家名篇更是语文学习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李茜 《陕西教育》2008,(7):58-58
一、让学生充分活动 新的《语文课程标;隹》与旧的《语文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课标》强调“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进而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各种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论。就教学评价而言,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而不是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娟 《小学语文》2010,(7):105-106
导语、课文、练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的基本组成,其中课文是“主干”。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导语与练习,能够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考灵感、调节理解方向,引导学生爱学、会学、学透语文,让他们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课标·教材·学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又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材把《离骚》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让学生来学习。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新编《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了新《课标》的五方面新颖性,即对基础音乐教育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和拓展、主体地位与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音乐教育对学生“创造性发展价值”潜能的催生、充实了人文科学内涵、完善了课程评价机制。同时指出新《课标》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情商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认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这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的学习过程。如何适应新的课标理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以《“布衣总统”孙中山》这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开展是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以及审美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因此,为了更好地让新《课标》得到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对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更好地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本文在研究中也将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带来更加高质量的作文课堂,不断地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能力目标,语文课堂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果混淆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就会简单地将语文  相似文献   

9.
一、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实词)的积累和基本文意的疏通。《咏雪》是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此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表明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明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文言文学习扎实有效,让学生乐于接受传统经典文化。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本课学习中的难度有三:即基础积累,课文美点赏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过分地强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而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一味地抄、背词语解释、段意和中心思想,以应付考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国家制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能帮助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新《课标》在各阶段目…  相似文献   

12.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由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如何“学”——关注学生、关注文本、关注学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走向了一个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关注学科整合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学习任务群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形式。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他们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科整合能力。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与责任感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整合的基础 (一)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责任感教育目标的一致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阅读教学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在“积累·整合”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课标·教材·学情】 《智取生辰纲》所在单元主要学习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几个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本课节选自《水浒传》,主要是记叙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通过教学,学生能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理解人物形象,感受小说巧妙的情节安排。  相似文献   

16.
【课标·教材·学情】 《紫藤萝瀑布》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属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要求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对于刚刚跨人新学段、才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由此看来,语文实践活动课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将已有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是以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以促进学习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我认为,本节课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节课。理由是。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习2011版《课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作文要讲究思想性,也就是要求文章要“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因为语文是人文学科,学写作文也是学习做人,所以新《课标》“总目标”的第一条就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是说,要求作文“观点正确”、“思想健康”是语文的性质决定的,是《课标》明确规定的,我们必须遵循。  相似文献   

20.
项目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且展开探究实践,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项目化学习法应用到教学中,并且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具体方法与策略,从而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标》理念下“语文+”项目化学习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