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2):15-21,72
作为一种现代学术背景之下的荀子道德哲学研究,本文自觉地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和参照.本文着重从"对人的理解"、"道德基础的建立"、"理智德性的凸显"以及"美德成之于实践"等四个问题入手,分析了荀子道德哲学的基本结构和脉络,揭示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取向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就中西比较的角度着眼,本文亦可视为在儒学与美德伦理学这两种思想传统之间寻求对话与会通的一个个案范本.然而,就整体而言,本文所理解的荀子完全是儒家式的,并且力图顺着荀子本人的思路展开叙述--至少就作者的主观而言是如此.质言之,本文中所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完全是作为方法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亚里士多德和韩非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法律的目的与作用、法的概念,法律的变革、人治与法治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比较了两者的法律思想体系,并阐释了他们法律思想的异同及其实际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公平和正义是法治的生命。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为了确保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人们要求法官对其判决必须给予充分的论证。因此,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修辞论证直到今天的法律论证也由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今,法律论证已在法庭审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法律论证始祖的亚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今天研究法律论证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其法治思想,认为法律应当具有至上性,制定出来的法律应该是良法;同时为实现其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还从立法和守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他的思想影响深远,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抑恶扬善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衰颓混乱的社会和与前人的思想对垒中,洞悉出人性之恶的根源。他们诉求于教育,并通过审美,达到改造人性的目的。他们的理论本旨相似,观点逼肖,但表现形式各有千秋。荀子采直接论证的方式,扬善为了抑恶,抑恶是教育的出发点;亚里士多德则用思辨推理的方式,通过政治学、伦理学等宏富而浑厚的著述阐示人避恶。  相似文献   

6.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乐论》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都提到了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能导引志向,提倡音乐的中和之美。荀子音乐教育偏重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亚氏则提倡音乐是供理智闲暇时的一种享受。对青年进行音乐教育应有选择、要适度。他们音乐教育主张中的异同,对现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的教育思想有许多异同之处,对其进行比较梳理,可以发现二人的教育思想当中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益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孙磊 《政治思想史》2015,(1):56-68,198,199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追求"内圣"之道的伦理学的延伸,是立法者通过立法并使之化民成俗的"外王"之道。无论是政制还是公民,作为城邦的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都非常强调德性的不可替代。亚里士多德对民主制的看法,是对雅典民主制的全面反思,因此,特别强调民主政制的德性在于贵族因素、法治和教化,以避免民主制堕落成利益驱动型的全民逐利的政治。作为伟大的立法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想政制与现实政制并不矛盾,而是化理想的"自然"为现实政治中的"礼法"。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论述极其丰富、深刻,"中道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以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正义的化身与体现"等正义思想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观、经济正义观、法律正义观的基本理念,后世正义理论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从其中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11.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12.
习惯法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法律多元的事实,站在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角度上着重指出: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必须关注习惯法,并提升习惯法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使我国的制定法与习惯法能相互利用、支持,以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今治国方略中,由古代的“人治”思想到现代的“依法治国”思想的转变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在现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中国向“法治社会”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慎子》提出的法治为主,人治为辅以及礼法兼顾的观点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慎子》国家管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人治、法治、术治兼顾,既是刑主德辅思想的基本源头,同时也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给现代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入 WTO后 ,政府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要求进一步增强 ,这就需要政府的高效廉洁 ,必须加强政府的依法行政。对于市场发育很不完善的西部地区 ,在依法行政上存在许多弊端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 ,建立一个效率、竞争、法治的市场经济机制 ,更需要加强西部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论来源于实践 ,“依法治国”思想最终来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 ,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我们从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国家稳定的思想论述中都可以发现“依法治国”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从传统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中,法治伦理面临着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悬置的尴尬。法律领域内应然状态下的权利义务对等和利益负担一致,与事实层面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和利益负担不一致,成为法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对我国法治伦理的完善,应当在法治伦理化和伦理法治化进程中,坚持正义原则的要求,走一条以程序正义为基点和出发点的法治伦理之路。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发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地位和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通过对法的起源、法的本质、法的作用的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真正的科学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法学又是不断发展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必将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