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以黄梅戏为个案,调查地方戏观众语言认同情形的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使用安庆方言的原因主要是语言习惯,并普遍对普通话持肯定态度;但黄梅戏未来发展的观众基础仍然存在,各年龄段人群大多都认为黄梅戏用方言表演好。这对各方言和地方戏的保护发展存在一些普适性的启示:一是方言的作用渐渐被削弱,视方言为语言资源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亟待展开;二是解决地方戏改革中的语言选用问题要重视并促成地方戏传承和方言保护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被调查人大多对普通话表示肯定,同时认为黄梅戏唱词与道白应坚持安庆方言的重要地位;老年人对方言的认可度比年轻人高”等调查结果折射出当前黄梅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观众年龄偏大、观众群逐渐缩小、语言的地方风格越来越模糊”等.鉴于以上问题,一是无论黄梅戏的剧本创作还是舞台表演都应立足于安庆方言的音韵特点;二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庆方言积淀了安庆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语言资源,急需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既是对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是促进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4.
安庆方言叹词在黄梅戏中使用频率极高,它们不但音节结构多变,句法位置灵活,而且艺术功能显著。无论单音节或双音节,无论做独立语或独立成句,也无论出现在线性结构的什么位置,安庆方言叹词都能够强化黄梅戏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人物情感表达的力度,凸显人物的身份个性,推进戏曲情节的发展,从而成为黄梅戏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是流行在安徽省安庆及周边一带的传统地方戏.该戏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因而深受广大乡村戏迷朋友的喜爱.本文通过对安庆周边乡村的走访和调查,论述黄梅戏艺术在乡村居民生活及节庆活动中的传承现状以及由现状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安庆宝贵财富。黄梅戏与安庆旅游可以互动发展:通过黄梅戏艺术表演,全力促销安庆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安庆旅游特色,注重黄梅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断提高安庆旅游经济效益;借助安庆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培育观众,拓展黄梅戏题材,促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骏  钱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57-159
黄梅戏是皖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安庆地方方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受到了广泛欢迎。黄梅戏艺术具有完美绚丽的外在形式、丰富深厚的内在意蕴和文化内涵,广泛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对于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美育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庆是黄梅戏艺术的发源地,也是黄梅戏艺术文化的最大市场所在地。新形势下,推动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引领黄梅戏剧种走出安庆、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加快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融合的途径,为安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8月,安庆师范大学以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的项目"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联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启动实施。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针对黄梅戏旦角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地方戏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和表演实践训练,引导演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提升其审美境界、理论素质、表演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振兴,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废名的小说向有晦涩之名,原因之一是其作品中存在的大量的黄梅方言成分。本以黄梅方言中与共同语不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为参照,将废名小说中的黄梅方言成分进行归类和分析。本认为,乡音乡谈出现在废名的作品中是时势使然,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艺术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后期产生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演艺定型于安徽安庆怀宁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黄梅戏采用安庆方言念唱,唱腔生动、纯朴、流畅、抒情,表演质朴、淳厚、细腻、悠雅且以真实、活泼、温馨、祥和著称于世,充溢着弘粹通远、温雅畅融、意味隽永的生命文化情趣。  相似文献   

13.
黄梅方言中有些口语词在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书面文献中可见其用例。以黄梅方言中的词语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既可见黄梅方言之特色,亦可为辞书相关条目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黔南汉语方言中成套出现的腭化辅音,是黔南汉语方言有别于贵州其他汉语方言的重要特征。黔南苗语、布依语、水语都存在大量腭化辅音。研究表明,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影响是黔南汉语方言腭化辅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萨丕尔《语言论》三部语言学名著中的方言理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方言与语言的区别;方言的分区问题;语言差异(或分歧)问题;方言的传播;方言的复杂性;方言地理学问题。最终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三部书中的大部分方言理论在今天的方言甚至整个语言研究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二是三部书中的方言理论有继承但更多的是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方言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被视为一种结构上依附于更高系统(如语言)的语言变体。方言翻译的理论主要基于语言学相关理论,如关联理论、语言功能理论等。方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涉及社会学、民俗学等文化领域。国内外方言翻译研究主要有方言的翻译方法研究、方言翻译的文化研究和方言翻译语言学理论研究等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