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冉苒 《华夏文化》2020,(2):37-43
正在中国诗歌的长河里,《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而且也是最特殊的诗歌。"诗三百"不仅仅是盛开在文学花园里的奇葩,还是根植在伦理道德土壤中的药草。如"关关雎鸠",传诗的毛公释"关关"为"和声",暗拟男女情投意合。但千百年来,学者们对此的阐释从来都不是"和声"一片,罕有"情投意合"者,《关雎》的主旨之争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拟从名物角度,结合周代文化现象和儒学思想,探寻《关雎》作为"纲纪之首,王教之端"的言说进路,从中得出结论,那些把《关雎》当作民间恋曲、婚庆礼歌的解读行为,都是在"矮化"《诗经》这部文学元典。  相似文献   

2.
邓稳  范佳 《中华文化论坛》2015,(3):41-46,192
屈原开创的一种新兴文体,经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迭代创变,终于形成一种名为赋的文体。但在"赋者,古诗之流"的赋体起源观影响下,东汉《楚辞》注家王逸开始以《诗经》解释屈原作品中的"诗"字,洪兴祖《楚辞补注》承此不变,遂使"赋自《诗》出"的观念牢不可破。通过梳理以《诗经》释屈赋之"诗"的阐释现象,绾合《诗经》在南楚传播的特点及出土文献《采风曲目》考证屈赋之"诗"字不指《诗经》而指"自作之辞",揭示出儒家《诗》教观念对赋体缘起问题的遮蔽。  相似文献   

3.
《关雎》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它站在我国诗坛的突出地位上,为我国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只是挑其主要贡献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早期先民那里 ,流传着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 ,帝之下都。……河水出东北隅 ,以行其北 ,西南又入渤海。”屈原的《九歌·河伯》说河伯 (黄河之神 )带着他的女伴 :“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钱澄之解释说 :“昆仑 ,河所出也 ,登之四望 ,而飞扬浩荡。”这里的昆仑山并非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 ,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仙山。黄河实际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 ,此山从未被冠以昆仑山的名号。河出昆仑 ,乃是出于古人的臆想 ,这臆想之中 ,渗透着古人的文化观念。破解了河出昆仑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以来,很多文章主张"烂醉如泥"之"泥"应为一种虫,认为把"烂醉如泥"之"泥"解释为"烂泥"是望文生训(《现代汉语词典》"泥醉":"作烂醉……俱指烂饮而酩酊大醉、瘫作一团之下不醒事态")。初看这些文章,观点确实很新颖,不过,细想总感觉问题很大。笔者查阅了一些大型字典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烂醉如泥":"醉得瘫成一  相似文献   

6.
汤威 《寻根》2013,(1):20-23
众所周知,武王克商后,封纣子武庚为殷后,使之奉守商祀,随后发生了“三监”之乱,先秦诸子文献及《左传》《国语》等对此多有反映。然典籍文献对此段史迹的记录或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或偶有提及,模棱两可。对于承责监殷而叛反之人要么只提管叔,要么管叔、蔡叔并列,要么管叔、霍叔同文。而对于周初为镇掣东方、控制顽殷是否设置“三监”,或“三监”具体包括何人,则一概没有明确提及。  相似文献   

7.
《周南·关雎》和周代贵族的媵婚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经》首篇的《周南·关雎》,历来受到《诗经》研究者的重视。此诗就内容而言,所谓“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无疑是周代贵族婚姻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贵族媵婚制度的状况。媵婚制是西周贵族婚姻的重要形式,是当时血缘宗法制度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8.
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诗经》中的《淇奥》篇,《毛诗序》称"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其实,对于这首时间、地点、人物都无明确指示的诗来说,卫武公只是一种宽泛形象下被选取的特例,我们更应关注的也许是这种被泛指的君子形象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结合传统阐释和现代注解,梳理了诗中描写的对象,即在注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11.
程旺 《华夏文化》2014,(2):39-40
正"莫若以明"和"以明"在《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也有很大的关系。历代学者的解释也不尽同,但主流的诠释是把"明"解释为《老子》所谓"知常曰明"(五十五章)或"照之以天"、"照之以本然之明"。如宋吕惠卿说:"明者,复命知常之谓。今儒墨之是非不离乎智识而未尝以明,故不足为是非之正。若释智回光,以明观之,则物所谓彼是者果无定体。无定体,则无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美国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了布赖恩·赫尔杰兰德根据丹尼斯·利汉的小说改编的《神秘之河》,这是一部成功的美国犯罪惊险片,获得影评家好评。《神秘之河》描写人们的心灵如何被悲惨的过去蒙上阴影的故事,它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神秘之河》是一部重要的美国影片,这部不可抗拒的杰作涉及人类一些最基本的感情:爱与恨、恐惧、报复与失望。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信心百倍,严密地控制了影片制作的全过程。影片的成功之处与深远的含义在于,它天衣无缝地将上述诸种感情因素结合在一起。无疑,即使它们独自…  相似文献   

13.
范子烨 《中国文化》2014,(2):100-101
拙文《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在《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37期)刊发後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拙文主要列举了引用曹丕《典论》原书的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核心的九条材料,并参以《文心雕龙》之内证以考定通行《文选》各本曹丕《典论·论文》“徐干时有齐气”之“齐气”乃“逸气”之讹。  相似文献   

14.
杨潇沂 《寻根》2015,(2):104-110
杜预注《左传》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吕氏春秋》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何以此三人之笑竟成了亡国之笑?这三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  相似文献   

15.
“幽默”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个外来语 ,源于英语HUMOUR的音译 ,译名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据台湾梁秋实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的解释是 :“幽默 ;诙谐 ;滑稽。”据《辞海》的解释 :“(一 )寂静无声 ,《楚辞·九章·怀沙》‘孔静幽默’ ;(二 )美学名词 ,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 ,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显然后一种解释是汲取了外来词的新义 ,与我国汉语之“幽默”释义相去甚远。从《辞海》的释义中可知“幽默”一词我国古代已有之 ,只是与今义不同。它的今义可以从《滑稽列传》中的东方朔这个人物的诙谐形…  相似文献   

16.
黄杰 《寻根》2008,(2):85-92
罗敷是谁?以《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罗敷:古代美女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壬家令……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如《孔雀东南飞》即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然“罗敷”这个名字,究竟有些别样,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李金坤 《寻根》2003,(6):40-4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句中之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此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名字出于《鲁颂·宫》:“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邦国,即国家。当代著名诗人贺…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19.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武汉博物馆藏"诗经铭文重列式神兽镜"经著名古文字学家罗福颐先生研究确定,其铭文为失传已久的《鲁诗》,内容为《卫风·硕人》部分篇章。罗说一出,诸学者从多个角度并结合出土文献资料加以研究,赞者有之,否者亦有之。随着近年来学界对于铜镜,尤其是三国吴镜研究的深入,"诗经铭文重列式神兽镜"铭文是《鲁诗》一说,越来越受到质疑。同时,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的"诗经"学学术背景的考察,亦可说明武汉博物馆藏"诗经铭文重列式神兽镜"镜铭并非失传的《鲁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