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杨瑞 《天中学刊》2007,22(4):61-64
市民社会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内地以来,迅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起源、争论、深入发展到取得新进展等一系列的过程,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性。对这一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对于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直接研究、整体研究很少,其相关性研究散见于其他专题研究之中。分析西方与此关联的论著,可以看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内部的现代性在逐渐扩散。然而与此同时,也能感知到在这一过程中,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不足。总体看来,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都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唐山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城市。由于开平矿务局的创办,带动了其他工业、商业、交通电讯业的发展,文化上出现繁荣,街区扩大,人口增加,到20世纪30年代唐山成为近代工商城市。在唐山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了新的市民精神:开放吸纳的兼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兼济天下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文献也在不断增多,但有关NGO的研究往往与市民社会理论合流,而市民社会理论本质上是在西方语境下生成的,对西方市民社会存在较大的解释力,能否用其来解释存在诸多特殊性的中国的NGO,恐怕存在较大的疑问。本文通过对中国NGO的产生背景、兴起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总结了中国NGO的特点,并从国家法团主义的视域探讨了中国NGO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中国NGO的良性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是中国20世纪市民小说最早的尝试者,他的小说对中国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市民小说传统加以现代改写,故事大都具有悲剧性质和苦难性质,然而人物的生存烦恼和生存幻想却具有一种市民化的理想主义精神.他开辟的市民文学空间更加注重个人幸福实现的可能,其后期情恋人物大多从个性主义者转变为幻想性革命者,描写了一种独特的个性主义革命者.其情恋人物表现了中国古典传统的礼制文明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文明交错中的市民生命情景,反映了市民知识分子来自生命的爱欲解放与文明对爱欲进行压抑的冲突,他们对于文明规范的踰越,主要来自生命的感性生存动力与理性控制之间的不平衡,其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对生命激情的理性控制意识,而其理性控制的特点是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理性规范取代了东方礼制文明的理性秩序.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孵化器和载体,所以,任何一代文明,必然有体现这种文明的城市形式。如果我们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就会多少理解包括芒福德所著的《城市发展史》在内的各种西方人对城市发展历史研究,为什么没有同时融进东方,尤其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描述。因为东西方文明是不同的,因此东西方城市的起源以及发展的历史有很大差异。把东西方两种城市发展史并列起来读,会产生一种很冲击的感悟,就是东西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而铸成这样不同的,是各方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文明。如果我们承认文明、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不能忽视对不同文化渊源的认识和研究。今天,人们对拉动城市起飞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倾向于经济力量。而对于保持城市持久平稳上升的文化和文明的力量,还远远没有参透。在经济的魔杖让城市的面貌逐日翻新的时候尤其如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比起源迥异的城市历史,完全可以成为研究如何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入手之处。从研究文化和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和《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都为我们揭示了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与西方对城市发展的研究相比,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中,比较可贵的是,不仅把研究促成...  相似文献   

8.
城与乡的关系史:新型城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代的城乡一体,到近代的城乡分离,直至当代的城乡割裂,中国城市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城乡关系发展史,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和前车之鉴。中国城市化的本质是关于一个植根于超过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乡村社会,在经过20世纪50~70年代的高度集体化后,如何在政府主导的市场改革下迈向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未来城镇化需要跳出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传统西方思维,从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及传统乡村社会的内涵,探索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构建互动共融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管理成为当务之急,理所当然地摆上了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实践证明,城市管理的最难处在于对市民的管理,市民公德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管水平的高低。提高市民公德素养是依法治市、以德治市的重要内容,提高市民公德素养、造就文明市民的根本举措是德法并举。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明城市的市民文明素质审视——以惠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文明城市是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市民是文明城市的主体,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当前,在我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中,少数市民文明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文明城市的形象,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开展市民文明教育,通过建立市民文明长效机制、优化城市环境等,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使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随着中国市民社会、市民文化的兴起和曲折发展,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市民小说也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发展变化。把20世纪的市民小说界定为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小说,则其在20世纪的发展主要有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海派小说、老舍和张恨水的小说、市井小说、新写实小说与新市民小说等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概念发生着伦理嬗变,呈现为三种形态,即文明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上的与文化意义上的。从古希腊到近代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古典市民社会的文明形态概念;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它与古典市民社会概念有着本质的差异,是与政治社会相剥离的经济形态;市民社会并不单纯是一个社会劳动和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体系,它还是一个由自愿交往的社团和组织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这种文化形态的市民社会概念代表了当代西方社会新思想的变化,它是由葛兰西、哈贝马斯等思想家突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的最经济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最终将以人口在城市的集聚和城乡社会结构的融合为结局。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城市化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开始兴起,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城市化。当今社会,创造一个能充分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的城市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项共同任务。2000年9月27日至30日,第6届世界大城市首…  相似文献   

15.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总量的膨胀,市民(特别是新市民)素质提升严重滞后的问题,制约了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索提升市民素质的有效路径,促使人与城市环境、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是20世纪初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主要代表,他在总结东西方革命不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是文化领导权中的核心概念,是探求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一把钥匙。在继承黑格尔、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葛兰西把市民社会划分到上层建筑领域之中,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今天深入探究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挖掘葛兰西市民社会中的真正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直至晚近方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从乡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后者迄今不过200年而已,在历史时间的纵轴上仅占据很微渺的一段,却给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20世纪,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在全球渐次扩展开来;也正是在20世纪晚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踏步地走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康庄大道。在我们亲历的短暂时间里,亿万中国人历经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转变。200年世界经验具有普适性的参照意义,但每个文明有其独特的历史积淀进程和内涵。对于城市化已进入又一关键节点的中国来说,如何从世界经验和自身经历中获得镜鉴,在学理上进行阐释、剖析和省思,是中国城市史研究学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8.
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直至晚近方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从乡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后者迄今不过200年而已,在历史时间的纵轴上仅占据很微渺的一段,却给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20世纪,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在全球渐次扩展开来;也正是在20世纪晚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踏步地走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康庄大道。在我们亲历的短暂时间里,亿万中国人历经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转变。200年世界经验具有普适性的参照意义,但每个文明有其独特的历史积淀进程和内涵。对于城市化已进入又一关键节点的中国来说,如何从世界经验和自身经历中获得镜鉴,在学理上进行阐释、剖析和省思,是中国城市史研究学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9.
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直至晚近方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从乡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后者迄今不过200年而已,在历史时间的纵轴上仅占据很微渺的一段,却给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20世纪,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在全球渐次扩展开来;也正是在20世纪晚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踏步地走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康庄大道。在我们亲历的短暂时间里,亿万中国人历经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转变。200年世界经验具有普适性的参照意义,但每个文明有其独特的历史积淀进程和内涵。对于城市化已进入又一关键节点的中国来说,如何从世界经验和自身经历中获得镜鉴,在学理上进行阐释、剖析和省思,是中国城市史研究学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20.
池田大作根据他的阅历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痛历史的反思,提出教育应当教出"21世纪人",即"世界市民",并认真思考了培养"世界市民"的手段和模式。"世界市民"教育理念强调要突破民族国家或者地域的界限,是对全人类整体发展的关注,具有强烈的"世界性"特征;它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社会已经从民族国家性认同向全球性认同的转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