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高新 《科协论坛》2007,(5):123-124
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有译者主体介入的痕迹。对翻译方法的研究不能孤立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不可将翻译活动看作复制原文的简单活动,从而反对、甚至批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介入;另一方面,译者的能动性在某些情形下要受到源文本语言规范、民族习语、作者文学手法以及文本类型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黄从玲 《内江科技》2011,32(3):51-51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需正确,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要充分,充分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小英 《知识窗》2012,(2X):6-7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只重视对原作的忠实,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对文章理解的深浅度、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占有独特的重要性及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6.
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试图论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受限制的主体,译者的自由总是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充分体味其自由的界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移情与翻译     
费天响 《中国科技信息》2007,(13):213-213,215
本文论述了移情是文化翻译中的必要过程,尤其在文学翻译中,移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优秀的译者,具备移情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译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才会产生优秀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译者。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是译者独特作用的体现。现从语言的特点出发,分别于词汇、语言形式、文化差异和社会习惯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身兼多重身份,受多重伦理约束。文章总结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结合译者的伦理特性,提出译者伦理价值提升的路径,以期使译者在对外旅游翻译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助力中国文化外宣。  相似文献   

11.
孙正峰 《内江科技》2008,29(5):23-24
作为语际交际的翻译以译者为主体先后分别涉及了原语和译语两个语内交际过程。译者怎样保证成功地实现翻译的语际交际功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什么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过程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在数千年的翻译历史中,译者普遍被定位于"仆人角色",译者要服务于两个"主人"——作者和读者。随着现代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译者的主体作用逐渐被人们认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多重身份,即读者身份,作者身份,创造者身份及研究者身份。  相似文献   

14.
刘红岩 《科教文汇》2010,(5):207-208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书翻译是一项细致、专业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鉴于翻译内容的专业性和法律文化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体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含义、用途、语境进行细致辨析。又鉴于,译者通常并不能穷尽掌握翻译对象的全部内容,因此选择适合的翻译词典是做好法律翻译工作的必备前提。  相似文献   

16.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商标翻译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商标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译者创造性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从译者创造性这一方面入手,分析了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补偿策略,进而达到弥补传统商标翻译的缺陷,提高商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沈妍斐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153-153,119
翻译涉及到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语吉综合技能的表现。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要使用多种翻译方法,在此主要谈其中的一种方法——换序译法。全文主要从一般情况下的定语和状语语序和其他情况下的语序调整两方面进行讨论,要求译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翻译技巧,而且需要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仔细思考,灵活调整语序,以达到译文最大程度通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殷学侃  邓李肇 《内江科技》2007,28(4):78-78,82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中的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译者对原语作者和原语文本的"忠实"的程度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处于权力话语制约之下.  相似文献   

20.
论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巾 《科教文汇》2012,(19):131-131,166
道格拉斯·罗宾逊是活跃在译界的一位重要翻译理论研究者,他在其著作《译者登场》中提出了"翻译身体学"这一理论,揭示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身体反应,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个人身体学"和"意识形态身体学"两个方面。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使翻译成为了一个由身体主宰的动态过程,有力地说明了翻译是译者从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