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现场观察、调查访问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全国第10届运动会男子体操全能、单项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项目高起评分下的成功率将成为比赛的关键,全能比赛在6个项目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要求突出更多强项:单项比赛更加突出了"特长性".十运会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潜力的体操新秀,为备战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人选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男子体操教练员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十运会期间参加男子体操比赛的教练员队伍进行调研,对目前我国教练员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从而提高我国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更好地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备战2008年奥运会我国蹦床项目重点运动员十运会比赛的技术调研得出: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应实施男女“并驾齐驱”的备战方略;我国男子重点运动员的动作难度在世界强手面前已毫不逊色,其差距主要在于动作质量及成套动作稳定性;我国女子重点运动员在动作质量与成套难度上与世界强手均有一定差距。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为圆满完成2008年奥运会使命,还提出相应的5条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十运会调研首次获得了我国男子举重各级别运动员的身高数据;与九运会、雅典奥运会比较,十运会男子举重成绩不够突出;比赛中涌现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运动员;男子轻中级别达世界先进水平,但重级别尚有一定差距;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功率为42.7%。针对有关情况对我国举重运动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对全运会跳高成绩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运用邓氏灰色预测模型对第15届全运会男女跳高项目第一名成绩进行预测,对全运会跳高项目备战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运会男女跳高成绩发展趋势具有相似性,第1-5届呈上升趋势,第5届后略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2)全运会男女跳高项目发展相对不平衡。其中,男子跳高运动员成绩波动明显,比赛竞争激烈;而女子与之相反。(3)另外,男子跳高成绩发展态势优于女子;第15届全运会跳高成绩第一名的预测值男子为2.24 m,女子为1.90m。建议:重视科技备战;健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探索青少年选材方式方法;注重男子跳高运动员心理建设和技战术运用;制定和实施女子跳高运动员“请进来、走出去”的竞技备战策略。  相似文献   

6.
福建蹦床运动员竞技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05年十运会蹦床男女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录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福建男女选手在动作难度和全套动作高度上相对于兄弟省市具有优势,但要在北京奥运会上夺牌,女子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动作难度,男子则重点要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在动作质量上男女运动员都要深入领会比赛规则的最新技术动作标准,为备战北京奥运会提供了训练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省男子举重曾经是一支取得过辉煌成线贩运动队,培养过多名在世界、亚洲、全国优秀运动员,先后几十次打破亚洲、全国记录和取得亚洲、全国冠军。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省运动员运动成绩、比赛成绩与全国各省市运动队相差较大,九、十运会没有一人取得金牌,引起了山东体育界各级领导,举重界全体上下的重视,如何改变目前这种不利因素,是我们山东举重界、举重教练员尤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教练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怎么能够重新振兴我们山东男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运动成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以参加北京奥运会、雅典奥运会、2005年世界杯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共选取3个场地、47个样本)和我国参加2005年世界杯运动员、十运会前六名运动员的成绩(共选取2个场地、61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外在稳定性,中国运动员成绩稳定性,成绩机构内在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异及我国该项目运动成绩稳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和掌握广西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训练期问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及规律和特征.配合调控运动训练的强度和量,减少过度疲劳的产生,提高运动训练的质和量.使运动员保持最佳的状态参赛,争取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十运会")比赛中取得佳绩,选择金牌运动员周贤德为研究对象,在备战"十运会"最后一年的冬训、夏训期间,进行与本项目运动训练相关的血生化指标测试分析.连续一年的跟踪监控.结果显示:红细胞(RBC)、血色素(HB)保持较稳定状态,血睾酮(T)等呈上升趋势.皮质醇(C)、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上升.比赛结果:在"十运会"的比赛中夺得自由式掉跤60kg金牌.结论认为:运动员红细胞、血色素保持稳定、血睾酮上升是运动员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肌酸激酶等的上升、皮质醇上升与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有关.采取科学训练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是比赛中提高运动能力,取得佳绩的重要手段.监控与运动相关的生化指标.在运动训练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科学训练提供更多实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男子登山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方法:运用形态机能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2008北京奥运珠峰火炬传递队21名男运动员和15名男性登山爱好者为研究对象.结果:1)优秀男子登山运动员的大腿围、小腿围、腰围、臀围、克托莱指数与登山爱好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2)优秀男子登山运动员的体脂率、瘦体重率、BMI指数、基础代谢率与登山爱好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优秀登山运动员的心功指数、心率、肺活量/体重、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优于登山爱好者(P<0.05);4)优秀登山运动员的最大耗氧量为4.78±0.57 l/min、通气无氧阈为3.83±0.35 l/min、无氧功率为847.02±109.25 W,无氧功峰值功率为1197.64±245.1 W,氧功率递减率28.21±14.2 W/s.结论:优秀登山运动员具有身材中等、四肢发达,下肢尤为粗壮,身体强壮的形态特征;具备基础代谢率低、体形偏胖,体脂含量高的身体成分特征;具有良好的有氧、无氧代谢能力以及对高原缺氧低压环境的良好适应性的机能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湖北省男子赛艇运动员进行测功仪2 000m全力划测试,了解赛艇运动员在测功仪2 000m全力划中肌肉的发力顺序、各主要肌群力量分布比例情况、疲劳以及用力特点。研究方法:12名男子赛艇运动员测功仪2 000m全力划,测主要用力肌群的表面肌电图。结果:在测功仪2 000m全力划测试中,赛艇运动员一个完整的动作中肌肉的发力顺序为胫骨前肌>股四头肌内侧头>竖脊肌>背阔肌>三角肌后束>肱二头肌;i EMG值在比赛一开始就瞬时升高,随着比赛的进行i EMG值开始下降,到1500m处下降到最低值,而在最后冲刺阶段i EMG值达到最大值,左侧i EMG值大于右侧;从比赛开始到比赛结束,MF和MPF整体表现为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和运动疲劳的出现呈下降的趋势,在最后冲刺阶段MF和MPF都有所增加,总的来说其下降幅度较大,增加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2.
运用积分肌电阈评定赛艇运动员有氧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报道了江西省赛艇运动员的积分肌电阈均值,指出赛艇运动员的积分肌电阈与乳酸无氧阈、3000米耐力跑成绩,以及6分钟划船测功计全力划行的平均功率,都呈高度相关;同时,发现优秀选手组,不仅在3000米耐力跑成绩和6分钟划船测功计全力划行的平均功率上高于一般选手组,而且在积分肌电阈值上,也高于一般选手组。说明运用积分肌电阈评定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Row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rowing technique on the dynamic RowPerfect ergometer with a single scull. Eight national‐level rowers performed on both the RowPerfect ergometer and in a single scull over 500 m, at rates of 24, 26, and 28 strokes/minute. Blade force and oar angle (on‐water) and handle force and stroke length (on the ergometer) were measured. Both force and stroke angle/length were normalised from 0 to 100 (where 100 was the peak value). Body positions of the subjects at both the catch and finish of each of these rowing strokes were also compared for each stroke rate. The coefficient of multiple determination (CM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sistency of force curves over a sample of five sequential strokes for each rower. Cross‐correlation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on‐water sculling force curves and a mean of these values with the ergometer curve for each rower. Stroke angle/length, which did not vary with rate, was similar for both forms of rowing. The CMDs showed a high consistency across the normalised strokes of each subject (≈0.98). Cross‐correlation values of 0.91, 0.92, and 0.93 were recorded between the force curves from the ergometer and on‐water trials for stroke rates of 24, 26, and 28 strokes/minute, respectively. The mean trunk, thigh and lower leg angles at the catch and finish of the stroke were also similar across the stroke rates as determined by t‐tes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chnique used on the RowPerfect ergometer was similar to that for on‐water sculling, thus validating its use in off‐water training.  相似文献   

14.
田中  崔书强 《体育科研》2013,(5):64-66,71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评价方法,为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供参考。方法:以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皮划艇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包括8名男子皮艇、7名女子皮艇和6名划艇运动员。利用皮划艇测功仪采用逐级递增负荷至力竭测最大摄氧量、利用4级1 000 m递增强度划船测试乳酸阈(4 mmol/l对应的船速)。结果:伦敦奥运周期我国优秀男子皮艇、女子皮艇和划艇运动员的绝对最大摄氧量分别为(5.25±0.22)l/min、(3.58±0.22)l/min、(4.85±0.13)l/min;相对最大摄氧量分别为(57.28±3.8 1)ml/(kg·min-1)、(50.92±3.78)ml/(kg·min-1)、(54.72±5.3)1ml/(kg·min-1),,经过3个月训练后男子皮艇和划艇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无明显变化,女子皮艇运动员明显提高;男子皮艇、女子皮艇和划艇运动员乳酸阈船速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都明显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11.92%、3.77%和14.37%。结论:我国伦敦周期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高于国际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平均水平,和最大摄氧量比较,乳酸阈表现出更好的训练可塑性,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During competition, kayak athletes must optimally adapt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wind, waves) to achieve peak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such perturbations has never been assessed in kayak paddling. Therefore,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local dynamic stability in sports technique of youth sprint kayak athletes.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14 healthy male athletes were recruited from an elite youth sprint kayak squad. During an incremental kayak ergometer test, mean power, heart rates and local dynamic technique stability of hands, arms, trunk and paddle were registered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 athletes 2000?m free-water times were estimated using mixed models. The 2000?m free-water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paddles (p?=?.037) local dynamic stability whereas 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for the trunk or the upper extremity kinematics. In conclusion, kayak athletes with high-performance capability over 2000?m paddling depict high local dynamic technique stability. Thi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 stable technique for advanced kayak skills, especially regarding paddling movement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北省女子赛艇队8名运动员进行了测功仪2km测试,分析了她们在体能水平、技术动作、耐力水平、桨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下一步训练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平赛艇运动员2000m模拟划中心功能及血乳酸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不同训练水平男子赛艇运动员与健康大学生进行2000m模拟划中心功能及血乳酸的变化,比较了武汉体院优秀赛艇选手与国外优秀选手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了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男子赛艇运动员2 000 m测功仪比赛时节奏策略的特点和差别。方法:以2008年、2009年英国室内赛艇锦标赛(比赛用时男子公开级<6min 4 s、男子轻量级<6 min 28 s)、中国国家赛艇队以及福建省赛艇队男子公开级(n=49)与轻量级(n=25)运动员2 000 m测功仪比赛每500 m分段速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运动水平和参赛级别作为数据分类的因素,根据分段相对速度比较其节奏策略的异同。结果: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男子赛艇运动员在启航节奏上无显著差异(P<0.05);途中划阶段公开级比轻量级相对速度下降更为明显(500~1 000 m:P<0.05;1 000~1 500 m:P<0.01),国家水平(500~1 000 m:P<0.05;1 000~1 500 m:P<0.01)和地区水平(500~1 000 m:P<0.01;1 000~1 500 m:P<0.01)比国际水平相对速度下降更为显著;终点划阶段,除国际水平公开级运动员的相对速度低于1 000~1 500 m段落(-0.75%)外,其余运动员的终点划相对速度均不同程度地高于1 000~1 500 m段落...  相似文献   

19.
多级负荷测试在赛艇训练强度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赛艇队参加2005年十运会预赛和2005年世界杯比赛的女子轻量级8名队员为研究对象,观察广东赛艇队在十运会预赛上因某些原因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后,教练员通过多级测试乳酸指标对运动强度和训练计划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和调整.结果:运动员6000m测功仪成绩明显提高,并在2005年世界杯上取得优异成绩.结论:在赛艇训练中,多级负荷乳酸指标对训练强度的监控和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普通小学生男生和男游泳运动员进行90min踏车功量计上50%Vo2max的持续性定量负荷运动,观察血清中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组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色氨酸/支链氨基酸的比值升高,提出存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物质基础;同时,在色氨酸/支链氨基酸的比值上,专业游泳组显著低于学生组,可能与它们对支链氨基酸的依赖程度的差异有关。结论:长期耐力训练对缓解由于长时间运动的芳香族氨基酸变化所引起的运动性中枢疲劳有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