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语言(如"一定""不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9~102页。教材介绍: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人教版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语言(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相似文献   

5.
[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例2.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对"可能性"的内容做了统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结果,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学会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年级(上册)教学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6.
"可能性"是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4页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且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7.
上官鹤林  余能强 《辽宁教育》2009,(7):105-106,1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第98~99页. 内容简析 "可能性"这一知识,在本套教材中分两次集中安排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学内容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化,要求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则大量存在。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理解,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可能性》这一课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98页~9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进行预测,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数学思考方面: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情感与态度方面: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竞赛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可能性”是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4页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且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由于随机观念的渗透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教学,因此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就成了教学的必需。  相似文献   

13.
李芹 《湖北教育》2005,(11):36-37
《可能性》是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不确定现象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徐东玉  陈喻 《贵州教育》2008,(10):25-2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7页~88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出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大小"单元.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本单元共分3课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一、几点疑问《可能性》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于这个教学内容不少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也有很多关于确定性与  相似文献   

16.
周芳华 《广西教育》2013,(21):56-5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4页~105页《可能性》教学目标:1.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初步渗透概率的思想,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3.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4.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98—99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孙志新 《学子》2016,(6):4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第1-4题。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学生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经历摸球等操作活动,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中,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较好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会概率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教材简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可能性"这一新增内容分三个阶段进行了编排,每一阶段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